查古籍
《溫?zé)峤?jīng)緯》(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著。五卷。搜集多種溫?zé)岵≈鳎浴秲?nèi)經(jīng)》,張仲景等之說為經(jīng),以葉桂(天士)、薛生白、陳平伯、余師愚等之說為緯,辨別溫病的伏氣、外感、內(nèi)容豐 富。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病條辨》(公元 1798 年)清.吳瑭(鞠通)著。六卷。依據(jù)葉桂的溫?zé)岵W(xué)說,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闡述風(fēng)溫、溫毒、暑溫、濕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
孫文垣治程玉吾內(nèi)人,妊已七月,乳忽紅腫而痛,灑淅惡寒發(fā)熱,將成內(nèi)吹。以大栝蔞四錢為君,當(dāng)歸尾二錢為臣,甘草節(jié)、蒲公英、貝母、連翹各一錢二分為佐,青皮、柴胡各八分,橘葉五片為使,二劑而瘳。
此方治驗不可勝數(shù)。婦女怒郁,肝經(jīng)為多,栝蔞、甘草為緩肝之劑,貝母開郁,連翹、蒲公英解毒,柴胡、青皮調(diào)氣,橘葉引經(jīng),當(dāng)歸活血,血活氣調(diào),毒解熱散,而腫痛消釋也。若將成膿,可加白芷。
《醫(yī)學(xué)綱目》治婦人吹乳皂角散,歌曰∶婦人吹乳治如何?皂角燒灰蛤粉和,熱酒一杯調(diào)一字,頃間揉散笑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