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本草易讀》 半夏百四十二

    作者: 汪讱庵

    湯泡數(shù)日,姜汁制用。射干為使,惡皂角,畏雄黃、生姜、干姜、秦皮、龜甲,反烏頭,忌羊血、海藻、飴糖。陳久者良。

    辛,溫,有毒。入足陽明胃,手陽明、太陰、少陰諸經(jīng)。降胃止嘔,驅(qū)痰除濕。解傷寒之寒熱,消心胸之結滿??饶骖^眩之疾,癰腫咽痛之 。胎前勿用。

    在處有之,以齊州者為良。二月生苗一莖,莖端三葉,淺綠色,頗似竹葉。生江南者似芍藥葉。根下相重,上大下小,皮黃肉白。八月采根。

    小兒吐瀉,同生姜、陳粟米煎服。(驗方第一。)

    小兒腹脹,酒丸粟大,每十丸,姜水下?;蚪夏竽毶?。(第二。)

    霍亂腹脹,同肉桂末服。(第三。)

    白濁夢遺,與豬苓同炒,去豬苓,入蠣粉丸服。(第四。)

    八般頭風,為末,入百草霜少許,作紙捻燒煙,就鼻內(nèi) 之??谥泻?,有涎,吐去再含。(第五。)

    喉痹腫塞,生末 鼻,涎出效。(第六。)

    木舌脹大,醋煎含漱。(第七。)

    面上黑氣,焙末,米醋合敷。忌片連,敷三日,皂角湯洗,面如玉也。(第八。)

    子腸不收,生末吹鼻。(第九。)

    小兒驚風不省。同上。(第十。)

    猝死不寤。同上。(十一。)

    五絕急死。同上。(十二。)

    癰疽發(fā)背,雞子清合末敷之。(十三。)

    吹奶腫痛,煨末,姜酒下立瘥。又取末入鼻。(十四。)

    打撲瘢痕,為末,水調(diào)敷之,一宿即沒。(十五。)

    遠行足趼。同上。(十六。)

    飛蟲入耳,生末,香油合敷耳門外。(十七。)

    蝎蠆螫人,水合末敷。(十八。)

    骨哽咽中,同白芷末服,取嘔。(十九。)

    心痛正在心下,按之益痛,半夏、瓜蔞、黃連、干姜、白芍、甘草,偏左右者,加柴胡;無火者,去黃連;寸脈弱,加參。(二十。)

    眉棱骨痛,半夏、羌活、酒芩、白芷。(二十一。)

    子懸逆上捧心,半夏、枳殼、瓜蔞、香附、揀砂、白芍、蘇梗、陳皮、生姜。去半夏,加丹參、青皮尤良。(二十二。)

    半夏瀉心湯半夏 人參 甘草 干姜 黃芩 黃連 大棗治心下痞滿不痛。又治嘔而腸鳴,心下痞。(諸方第一。)

    大半夏湯半夏 人參 蜜取流水揚之二百四十遍。治反胃。(第二。)

    姜半湯半夏 生姜末服。治干嘔吐涎。(第三。)

    小半夏湯半夏 生姜治嘔而不渴。(第四。)

    越婢加半夏湯麻黃 石膏 甘草 生姜 大棗 半夏治肺脹喘咳上氣,目如脫,脈浮大。(第五。)

    半夏湯、散半夏 甘草 桂枝湯散俱可。治少陰咽痛。(第六。)

    半夏麻黃丸半夏 麻黃 蜜治心下悸者。(第七。)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