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1116 年)宋.寇宗奭撰。二十卷。載藥物 460 種,闡發(fā)藥性較詳盡,并指出用藥要結合年齡老少、體質(zhì)強弱、疾病新久等,對辨認藥物的真?zhèn)蝺?yōu)劣亦有詳細闡述。
查古籍
(公元 1116 年)宋.寇宗奭撰。二十卷。載藥物 460 種,闡發(fā)藥性較詳盡,并指出用藥要結合年齡老少、體質(zhì)強弱、疾病新久等,對辨認藥物的真?zhèn)蝺?yōu)劣亦有詳細闡述。
(公元 1564 年)明.李時珍(東璧,瀕湖)著。一卷。論述脈象 27 種,對于脈的體狀、相類、主病都作了七言歌括,便于誦讀學習。并批解了高陽生的《脈訣》。
味辛,平,無毒。主 瘧寒熱,邪氣,泄痢,陰不起,止消渴,病酒頭痛。生漢中,即小豆華也。七月采,陰干。
花用異實,故其類不得同品,方家都不用之,今自可依其所主以為療也。但未解何故有腐婢之名?!侗窘?jīng)》不云是小豆花,后醫(yī)顯之耳。未知審是否?今海邊有小樹,狀似梔子,莖條多曲為腐婢,用療瘧有效,亦酒漬皮療心腹痛??执硕喈斒钦?。若爾,此〔謹案〕腐婢,山南相承,以為葛花?!侗窘?jīng)》云小豆花,陶復稱海邊小樹,未知熟是?然葛花消酒,大勝豆花,葛根亦能消酒,小豆全無此效。校量葛、豆二花,葛為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