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本草易讀》 蒺藜百二十五

    作者: 汪讱庵

    酒蒸炒去刺。烏頭為使。

    辛,苦,微溫,無毒。補腎益精,祛風(fēng)明目。治諸風(fēng) 瘍,身體瘙癢之疾,療諸結(jié)癥積,喉痹乳閉之 。止遺尿泄精,并止溺血帶下,解頭痛咳逆,并解肺痿奔豚。平癰腫而消陰 ,醫(yī)痔漏而殺蛔蟲,卻吐膿而平燥熱,去胸滿而治腰痛。有催生墜胎之能,擅長肉生肌之功。

    有二種∶一種杜蒺藜,即今道旁布地而生者,開小黃花,結(jié)芒刺。一種白蒺藜,出同州沙苑牧馬處,子無刺,今補腎藥多用之。而風(fēng)家惟用刺蒺藜也。

    一切積聚,蜜丸酒下。(驗方第一。)

    心痛吐水,末服。(第二。)

    牙動痛,或因打動,五錢為末,漿水半盅,入少鹽溫漱,甚效,或以根燒灰貼牙,即固也。(第三。)

    齒牙出血動搖,為末常摻。(第四。)

    打動牙痛。同上。(第五。)

    面上瘢痕,同山梔末醋合,夜敷旦洗。(第六。)

    白癜風(fēng),每末下二錢。(第七。)

    催生下胞,同貝母末服,以下為度。(第八。)

    月經(jīng)不通,同當(dāng)歸末,每三錢。(第九。)

    大便風(fēng)秘,同皂角末服。(第十。)

    通身浮腫,煎湯日洗。(十一。)

    腰脊引痛,蜜丸酒下。(十二。)

    補肝散蒺藜(搗末)

    每服一錢。治三十年失明。(諸方第一。)

    不老丹

    每末服一錢。發(fā)白變黑,絕谷長生。(第二。)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王懷隱、陳昭遇等
  • 作者:太平惠民和劑局所 朝代:初刊于宋?元豐年間 年份:公元1078年-1085年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公元 1151 年)宋.陳師文等撰。十卷。收集當(dāng)時醫(yī)家及民間常用有效方劑,劑型多用丸散,便于服用保存,是當(dāng)時的配方手冊。

    作者:
  • 作者:
    未知
  • 作者:
    戴思恭
  • 《湯頭歌訣》(公元 1694 年? )清.汪昂(讱庵)著。一卷。按照《醫(yī)方集解》分門,把方劑的組成主治等編成歌訣,以便記誦運用。

    作者:
  • (公元 1298 年)元.王好古(進(jìn)之、海藏)撰。三卷。依據(jù)《內(nèi)經(jīng)》有關(guān)藥理的論述,以及張潔古《珍珠囊》和李杲《 藥類法象》、《用藥心法》等,對于藥物的氣味陰陽、升降浮沉、君臣佐使 等分析較為深入。

    作者:
    王好古
  • 作者:
    龔居中
  • 作者:
    李子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