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新修本草》 白蘞

    作者: 蘇敬等20余人編寫

    味苦、甘,平、微寒,無毒。主癰腫疽瘡,散結氣,止痛,除熱目中赤,小兒驚癇,溫瘧殺火毒。一名兔核,一名白草,一名白根,一名昆侖。生衡山山谷。二月、八月采根,曝干。

    代赭為之使,反烏頭。近道處處有之,作藤生,根如白芷,破片以竹穿之,曬干。生取根搗,敷癰腫亦效。

    〔謹案〕

    此根,似天門冬,一株下有十許根,皮赤黑,肉白,如芍藥,殊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太平惠民和劑局所 朝代:初刊于宋?元豐年間 年份:公元1078年-1085年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公元 1151 年)宋.陳師文等撰。十卷。收集當時醫(yī)家及民間常用有效方劑,劑型多用丸散,便于服用保存,是當時的配方手冊。

    作者:
  • 作者:
    未知
  • 作者:
    戴思恭
  • 《湯頭歌訣》(公元 1694 年? )清.汪昂(讱庵)著。一卷。按照《醫(yī)方集解》分門,把方劑的組成主治等編成歌訣,以便記誦運用。

    作者:
  • (公元 1298 年)元.王好古(進之、海藏)撰。三卷。依據(jù)《內(nèi)經(jīng)》有關藥理的論述,以及張潔古《珍珠囊》和李杲《 藥類法象》、《用藥心法》等,對于藥物的氣味陰陽、升降浮沉、君臣佐使 等分析較為深入。

    作者:
    王好古
  • 作者:
    龔居中
  • 作者:
    李子毅、
  • 作者:
    閔純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