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新修本草》 葛根

    作者: 蘇敬等20余人編寫

    味甘,平,無毒。主消渴,身大熱,嘔吐,諸痹,起陰氣,解諸毒。療傷寒中風(fēng)頭痛,解肌發(fā)表出汗,開腠理,療金瘡,止痛,脅風(fēng)痛。生根汁,大寒,療消渴,傷寒壯熱。葛谷,主療下痢十歲以上。白葛,燒以粉瘡,止痛斷血;葉,主金瘡止血。花,主消酒。一名雞齊根,一名鹿藿,一名黃斤。生汶山川谷。五月采根,曝干。

    殺野葛、巴豆、百藥毒。 即今之葛根,人皆蒸食之。當(dāng)取入土深大者,破而曬干之。

    生者搗取汁飲之,解溫病發(fā)熱。其花并小豆花干末,服方寸匕,飲酒不知醉。南康、廬陵間最勝,多肉而少筋,甘美。

    但為藥用之,不及此間爾。

    五月五日日中時,取葛根為屑,療金瘡斷血為要藥,亦療瘧及瘡,至良。

    〔謹案〕葛谷,即是實爾,陶不言之。葛雖除毒,其根入土五、六寸以上者,名葛 , 頸也,服之令人吐,以有微毒也。根末之,主狗嚙,并飲其汁良。蔓燒為灰,水服方寸匕,主喉痹。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