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小品方》 治癰癤諸方

    作者: ?

    《經(jīng)》言∶寒氣客于經(jīng)絡(luò)之中,則血氣凝澀不行,壅結(jié)則為癰疽也,不言熱之所作。其成癰久,寒化為熱,熱盛則肉腐爛為膿也。根據(jù)經(jīng)診候之,由人體中有熱,被寒冷搏之,血脈凝澀不行,熱氣擁結(jié)則為癰疽也。是以治癰疽方有灸法者,治其始。其始,中寒未成熱之時也。其用冷薄貼者,治其熱已成,以消熱使不成膿也。今人多不悟,其始不用溫治及灸法也。

    今出要方,以治其成形者耳。赤色腫有尖頭者,根廣一寸以還,名為癤;其廣一寸以上者,便為小癰也;其如豆粒大為 。

    治作癰令消方。

    取鹿角就磨刀石上水摩之,以汁涂,燥復(fù)涂,則消也。內(nèi)宜服連翹湯下。

    又方

    生舂小豆下篩,雞子白和如泥涂之。

    治始作癰,正赤熱痛方。

    單燒鹿角作未,苦酒和薄之,干復(fù)涂之,自消。

    又方

    單搗大黃,苦灑和薄之,溫則易。

    治癰及癤始結(jié)腫赤熱方。

    水摩半夏涂之,燥更涂,得KT 便消也。山草中自可掘取半夏乃佳,神驗。

    有石癰者,始微堅,皮核相親著,不赤,頭不甚尖,微痛熱,熱漸自歇,便極堅如石,故謂石癰,難消,又不自熟,熟皆可百日中也。

    初作便服防己連翹湯,白針氣寫之,敷練石薄,積日可消。若失時不得治,不可消。已有膿者,亦用此薄,則速潰,膿淺易為火針。諸癰潰后用膏散,根據(jù)治緩疽法,初作即以小豆薄涂之,亦消也。

    治癰結(jié)腫堅如石,或如大核,色不變,或作石癰不消者方。

    鹿角(八兩,燒作灰) 白蘞(二兩) 粗理黃色磨石片(一斤)

    燒石極令赤,納五升苦酒中,復(fù)燒,燒竟復(fù)更納苦酒中,令減半止,搗石作末,并鹿角屑、白蘞屑,以余苦酒和如泥,濃涂癰上,才干更涂,取消也。

    治石癰方。

    單磨鹿角、半夏涂,不如上方佳也。

    治始發(fā)諸癰疽發(fā)背及乳癰方。

    半夏末,雞子白和,涂良。生者神驗,以水和涂之。

    有 者,始結(jié)腫與石癰相似,所可為異者,其一種中按之壘壘有數(shù)核便是也。

    初作喜不痛、不熱,即以練石薄敷之,內(nèi)服防己連翹湯下之,便可得消。若失時不治結(jié)膿者,亦以練石薄薄令速熟,熟用火針、膏散,如治癰法。初作即以小豆薄涂之,亦消。

    又桐君說∶

    赤小豆 白蘞 黃芩 黃 牡蠣

    凡五物,分等,下篩,酒服方寸匕。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