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小兒常見病單驗(yàn)方》 蕁麻疹

    蕁麻疹又稱“風(fēng)疹塊”,是一種過敏性皮膚疾患。皮膚突然出現(xiàn)大小不等、形狀不同的淡紅色或蒼白色疹塊,有的象丘疹,有的成片成塊,高出皮面,邊緣清楚,局部瘙癢難忍,此起彼伏,反復(fù)發(fā)作,或纏綿數(shù)月、數(shù)年不愈。

    風(fēng)寒疹色淡紅或白,受冷或吹風(fēng)加劇,冬重夏輕。治當(dāng)疏風(fēng)散寒。

    (一)

    處方:防風(fēng)9克,烏梅6克,甘草3克。

    用法:煎湯服。

    (二)

    處方:地膚子12克,防風(fēng)、獨(dú)活、荊芥、白芷、赤芍、川椒、桑白皮、苦參各9克。

    用法:上藥加水1500毫升煎沸,熏洗周身,洗時(shí)宜保暖避風(fēng)。

    (三)

    處方:浮萍6克,麻黃3克,地膚子10克,防風(fēng)4克,皂刺4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四)

    處方:羊肉100克,黃芪20克,桂枝10克,生姜7克,蔥白(連須)3根。

    用法:將羊肉洗凈,切成薄片,入黃芪、桂枝及蔥、姜,加清水適量,文火燉煮1小時(shí),濾去藥渣,加食鹽、料酒、花生油各少許調(diào)味。飲汁吃肉,隨意服食。每日1劑,7~10天為1療程,連服2~3個(gè)療程。1歲以下小兒只飲汁液即可。

    本方適用于蕁麻疹反復(fù)發(fā)作,久治不愈,疹塊色淡,遇冷加甚,肢冷畏寒的患兒。

    風(fēng)熱疹色深紅,灼熱奇癢,遇熱加劇,發(fā)熱心煩,便干尿黃。治宜疏風(fēng)清熱。

    (一)

    處方:麻黃3克,連翹10克,赤小豆10克,白鮮皮10克,苦參15克,蟬退6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二)

    處方:地膚子10克,蟬蛻6克,茅根15克,桑皮3克,浮萍5克,大青葉8克。

    用法:水煎服。

    說明:日久頑固不愈者,加當(dāng)歸6克、生地10克、白芍6克,養(yǎng)血祛風(fēng)。

    (三)

    處方:黑豆50克,綠豆50克,白糖20克。

    用法:將黑豆、綠豆洗凈,用溫開水泡浸至軟,搗至極爛,用紗布過濾擠去滓粒,然后沖入沸開水200毫升,加蓋焗片刻,再倒進(jìn)白糖攪勻調(diào)化。作1~2次服完,每日1劑,連服5~7劑。1歲以下小兒酌減。

    (四)

    處方:粳米50克,綠豆30克,蟲蛻12克。

    用法:將綠豆洗凈,與蟲蛻加清水適量煮濃,濾去渣滓,然后與粳米共煮成稀粥,加入食鹽少許。每日1劑,早晨空腹時(shí)1次服完,連服5~7劑。

    (五)

    處方:經(jīng)霜冬瓜皮20克,黃菊花15克,赤芍12克,蜂蜜少許。

    用法:水煎當(dāng)茶,每日1劑,連服7~8劑。

    胃腸濕熱飲食不節(jié),濕熱內(nèi)生,或腸蟲內(nèi)作,發(fā)熱心煩,口臭納少,皮膚瘙癢。治以健脾利濕,清熱祛風(fēng)。

    (一)

    處方:山楂6克,地龍6克,苦參10克,地膚子10克,建曲6克,蟬蛻3克。

    用法:水煎,每日1劑,分2次服。

    (二)

    處方:土茯苓15克,薏苡仁10克,米醋適量。

    用法:水煎,每日1劑,分2次服。

    (三)

    處方:使君子9克,山楂12克,玉米須10克。

    用法:水煎,1次服完。如出現(xiàn)惡心、頭暈,可能是使君子的副作用,只要取使君子殼少許,水煎服,即能解除。

    本方適用于小兒蟲積傷脾。

    血虛疹色淡紅,癢輕,常在午后或晚間發(fā)生,低熱心煩,口干不飲。治宜養(yǎng)血祛風(fēng)。

    (一)

    處方:薄荷10克,桂圓干15粒。

    用法:水煎服,每日2次。

    (二)

    處方:黑芝麻500克,冬桑葉100克。

    用法:研末。煉蜜為丸,每日4次,每次6克,紅棗湯送服。

    (三)

    處方:當(dāng)歸10克,生地15克,赤芍10克,僵蠶10個(gè),蟬蛻6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四)

    處方:荔枝干14個(gè),紅糖30克。

    用法:荔枝干水煎沸15分鐘,加糖服,連用7天。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