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小兒常見病單驗方》 脫肛

    脫肛是直腸或直腸粘膜脫出肛門外的一種疾病。小兒稟賦不足,氣血未旺或后天失調(diào),喂養(yǎng)不當(dāng),營養(yǎng)不足,身體虛弱,以及慢性瀉痢,長期咳嗽,習(xí)慣性便秘等均易導(dǎo)致中氣不足,氣虛下陷,固攝失職,乃成本病。初期在排便時脫出,便后即能自行回納,較重者在脫出后須用手托回,嚴(yán)重的在咳嗽、起立、步行、用力時均易脫出,且難以回納,并有墜脹感,脫出的粘膜因受摩擦而潰瘍、出血。治以升陽益氣,收斂固脫。

    (一)

    處方:石榴皮90克,五倍子30克,明礬15克。

    用法:上藥加水1000毫升,文火煎30分鐘,去渣,趁熱先熏后洗肛門,早晚各1次,洗時順便將脫出部分輕輕托回。

    (二)

    處方:鮮辣椒葉50~60克,瘦豬肉50克(切成片)。

    用法:上藥加水適量,煮至肉熟,酌加鹽油、飲湯吃肉,每日1劑。氣虛甚者加黃芪15克。

    (三)

    處方:烏龜頭若干只。

    用法:將烏龜頭置干凈的瓦上,用文火焙干(勿焦),研成細(xì)末,每次1只,開水送服,早晚各1次。

    (四)

    處方:黃芪15克,升麻5克,當(dāng)歸10克,枳殼10克,炒淮山藥15克,沙參15克,麥冬10克,烏梅15克,白芍15克。

    用法:先將上藥用水浸泡30分鐘再煎煮30分鐘,每劑煎2次。將2次煎出的藥液混合,早、中、晚各服1次。

    (五)

    處方:烏梅10克,明礬6克。

    用法:上藥加水2000毫升煎湯,候溫坐浴,同時以手指將脫垂的粘膜納入肛門。肛外加壓包扎,以消毒紗布折疊襯墊于肛口,外貼膠布,并以紗布繃帶作丁字型包扎。治療期間囑食流質(zhì)或半流質(zhì)、無渣或少渣食品,以增加營養(yǎng),減少排便次數(shù)。

    (六)

    處方:使君子適量。

    用法:將使君子去殼取仁,搗爛后加入適量飴糖,制成丸藥。每丸3克。每次1丸,燉瘦豬肉6~15克,3天服藥湯1次.

    (七)

    處方:代代桔。

    用法:采幼小青嫩的代代桔,焙燥研成細(xì)末,以糖水送服,每服1.5克,每日3次。

    (八)

    處方:枳殼30克,赤石脂(煅研包)、升麻各6克,黃芪12克。

    用法:水煎,每日2次分服。

    (九)

    處方:烏梢蛇。

    用法:將烏梢蛇或腹蛇燒存性,研細(xì)末,每服3~6克,每日2次。

    (十)

    處方:蓖麻子49粒。

    用法:蓖麻子研爛水調(diào)作膏,貼頂上,立效。

    (十一)

    處方:五倍子。

    用法:用五倍子(研末)敷之,頻頻托入,以此煎湯洗之,亦可。

    (十二)

    處方:蜘蛛3個。

    用法:蜘蛛燒灰研末,放芭蕉葉上,以手揉托之,即上。

    (十三)

    處方:黃芪15克,桔梗6克,升麻6克,益母草10克,炙甘草3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十四)

    處方:棉花根30~60克,升麻9克,防風(fēng)3克,白術(shù)9克。

    用法:水煎,每日1劑,分早、晚2次服。

    (十五)

    處方:蟬蛻適量。

    用法:研末,調(diào)香油抹之。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