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物理診斷學》 六、腰椎穿刺術

    (一)術前準備

    1.因感染性腦水腫引起的顱內(nèi)壓增高,術前可靜滴甘露醇脫水,減輕水腫,降低顱內(nèi)壓。

    2.患者有燥動不安不能配合者,術前應給予鎮(zhèn)靜劑。

    3.器械與藥品、清潔盤、腰穿包、消毒手套、注射用藥、1~2%普魯卡因及測壓管等。

    (二)操作方法

    1.體位患者取側(cè)臥位,頭向前胸彎曲,腰向后弓,雙膝向腹部屈曲,脊柱靠近床沿。

    2.穿刺部位一般選擇第3~4腰椎間隙為穿刺點,即兩側(cè)髂后上棘連線中點處。

    3.操作步驟

    (1)局部常規(guī)消毒、鋪洞巾,用1~2%普魯卡因逐層麻醉至椎間韌帶。

    (2)左手固定穿刺點皮膚,右手持穿刺針從椎間隙之間,與脊椎呈垂直或針尖稍斜向頭側(cè)方向緩慢刺入,進針深度成人約4~6cm,兒童2~3cm,當針頭穿過韌帶與硬脊膜進入蛛網(wǎng)膜下腔時,阻力突然消失,拔出針芯見腦脊液流出。

    (3)立即接上測壓管,測試并記錄腦脊液的靜水壓,此為初壓。

    (4)收集腦脊液2~5ml于試管內(nèi),作化驗用。顱內(nèi)壓增高時不宜放液過多,2~3ml即可。

    (5)放液后再接測壓管測壓,此為終壓。

    (6)測壓后注入放出腦脊液量之無菌生理鹽水。

    (7)術畢將針芯插入,再一并拔出穿刺針,蓋以消毒紗巾,膠布固定。

    (8)鞘內(nèi)注藥時,應先放出一定量腦脊液,然后再注入同量的藥物。

    (三)術后處理

    術后除去枕頭平臥4~6小時,有嚴重顱內(nèi)壓增高者需臥床1~2日,并觀察呼吸,脈搏、瞳孔及血壓等。

    (四)適應證

    1.了解有無顱內(nèi)出血

    2.檢查腦脊液性質(zhì),測定顱內(nèi)壓力,注入碘油或空氣行腦或脊髓造影,以診斷顱內(nèi)疾病

    3.放腦脊液減壓,或鞘內(nèi)注射藥物進行治療

    (五)禁忌證

    1.有明顯視乳頭水腫或有腦疝先兆者

    2.休克,衰竭或瀕危狀態(tài)的患者

    3.穿刺部位或附近有感染者

    (六)注意事項

    1.穿刺針進入椎間隙后,如有阻力不可強行再進,需將針尖退至皮下,再調(diào)整進針方向。

    2.穿刺用力在適當,避免用力過猛易損傷組織,并難體會阻力消失之感。

    3.如用大粗針頭穿刺進,需注意有無腦脊液外漏及引起的低顱壓綜合征,如發(fā)生可囑患者多飲水或靜脈滴注0.5%氯化鈉低滲溶液。

    4.對有顱內(nèi)壓增高或腦出血者,應禁忌作壓頸試驗(Queckenstedt)避免顱內(nèi)壓進一步升高,導致腦疝及出血加重。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