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且吾吳濕邪害人最多。如面色白者,須要顧其陽氣,濕勝則陽微也。如法應(yīng)清涼,用到十分之六七,即不可過涼,蓋恐濕熱一去,陽亦衰微也。面色蒼者,須要顧其津液,清涼到十分之六七,往往熱減身寒者,不可便云虛寒而投補劑,恐爐煙雖熄,灰中有火也,須細察精詳,方少少與之,慎不可漫然而進也。
又有酒客里濕素盛,外邪入里,與之相摶。在陽旺之軀,胃濕恒多;在陰盛之體,脾濕亦不少。然其化熱則一。熱病救陰猶易,通陽最難。救陰不在補血而在養(yǎng)津與測汗;通陽不在溫而在利小便。較之雜證,有不同也。
(公元 1742 年)清.吳謙(六吉)等編。九十卷。包括《訂正傷寒論注》、《訂正金匱要略注》、《刪補名醫(yī)方論》及“四診”、“運氣”、“傷寒”、“雜病”、“婦科”、“幼科”、 “痘疹”、“種痘“、“外科”、“刺灸”、“眼科”、“正骨”等心法要訣。各分子目,有圖說方論,此較簡明易學(xué)。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且吾吳濕邪害人最多。如面色白者,須要顧其陽氣,濕勝則陽微也。如法應(yīng)清涼,用到十分之六七,即不可過涼,蓋恐濕熱一去,陽亦衰微也。面色蒼者,須要顧其津液,清涼到十分之六七,往往熱減身寒者,不可便云虛寒而投補劑,恐爐煙雖熄,灰中有火也,須細察精詳,方少少與之,慎不可漫然而進也。
又有酒客里濕素盛,外邪入里,與之相摶。在陽旺之軀,胃濕恒多;在陰盛之體,脾濕亦不少。然其化熱則一。熱病救陰猶易,通陽最難。救陰不在補血而在養(yǎng)津與測汗;通陽不在溫而在利小便。較之雜證,有不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