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醫(yī)貫》(公元 1687 年)明.趙獻可(養(yǎng)葵)著。六卷。發(fā)明《薛立齋醫(yī)案》之說,以命門真火、真水為主,以六味丸、八味丸二方通治各病。在理論上有些偏激,清.徐大樁怍《醫(yī)貫貶》予以批評。
《醫(yī)門法律》(公元 1658 年)清.喻昌(嘉言)著。六卷。依風(fēng)、寒、暑、濕、燥、火六氣及諸雜證而分門別類。每門分論、法、律三項。論是總論病證,法是治療法則,律是指出醫(yī)生在治療上的過失。
《原機啟微》(公元 1370 年)元.倪維德著。二卷,又附錄一卷。論眼病根源,制方要義,并附方義。附論眼病若干種,也較詳明。
脾虛反胃(白蔻五十八,驗方一。)
反胃上氣有熱者(蘆根一百,驗方三。)
反胃呃逆(半夏一百四十二,諸方二。)
反胃吐食(粟米二百零四,驗方一。)
虛寒反胃內(nèi)滯(神曲二百一十四,驗方四。)
反胃上氣(白芥二百二十四,驗方一。)
反胃吐食(白芥二百二十四,驗方十二。)
反胃噎疾(萊菔二百二十七,驗方二。)
反胃虛人(生姜二百二十八,驗方八。)
反胃吐食藥入者(大梨二百四十六,驗方四。)
反胃吐食藥入者(大棗二百四十五,驗方一。)
反胃吐食藥入者(柿餅二百四十九,驗方七。)
反胃吐食藥入者(橘皮二百五十一,驗方三。)
虛寒反胃(胡椒二百六十,驗方三。)
反胃吐食(蓮肉二百六十八,驗方六。)
反胃吐食(木槿三百三十,驗方七。)
反胃吐食(蠶繭三百五十一,驗方三。)
反胃吐食(鯽魚三百七十六,驗方五。)
反胃吐食(內(nèi)金三百八十七,驗方十二。)
食入即吐火逆者(茅根四十一,驗方十二。)
又自言心熱者(干姜二百二十九,諸方三。)
食已即吐積食者(大黃一百二十八,驗方十四。)
溫病熱噦(茅根四十一,驗方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