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未刻本葉氏醫(yī)案》 都氣丸

    作者: 葉天士

    噫氣嗽逆。當降肺胃。

    枇杷葉半夏廣橘紅青竹茹茯苓白粳米脈浮弦。

    桑葉花粉南沙參川貝杏仁生甘草下焦不納。氣逆脘悶。

    熟地牛膝紫石英澤瀉茯苓川斛沉香汁萸肉咳嗽音嘶痰多。

    熟地牡蠣丹皮山藥茯苓川斛澤瀉牛膝陰虛溫侵。作咳痰血。

    玉竹南沙參白花粉川貝霍石斛生甘草形寒飲阻。作嗽背痛。

    桂枝湯去芍加茯苓杏仁脈澀??人员硠C。

    茯苓桂枝湯去芍加米仁知饑少運。宜理脾氣。

    谷芽半夏曲廣橘白茯苓宣木瓜煨生姜陰弱。溫邪上侵。發(fā)熱咽痛。治以輕劑。

    薄荷象貝桔梗連軺花粉生草下焦不納。嗽逆喘急。最慮春半氣泄。宜慎調護。

    桂苓五味甘草湯加紫衣胡桃肉下虛氣逆。作咳內熱。

    熟地天冬知母茯神麥冬川斛陽傷飲逆??人愿古?。

    身痛形凜。

    不饑脘悶。漾漾欲吐。原屬少陰空虛??滔乱撕椭薪埂?/p>

    谷芽半曲川斛茯苓木瓜廣皮少陰陽虛。飲逆喘急。不得臥。脈微。法宜溫納。

    桂苓五味甘草湯加胡桃肉肝陽上冒。齒痛腮腫。

    生地丹皮人中白川斛黃柏赤茯苓脾陽困頓。飧泄腹痛。

    丁香蓽茇白茯苓炮姜廣皮益智仁久嗽。失音咽痛。火升足冷。屬少陰不潛耳。

    熟地萸肉北五味丹皮山藥茯苓苦黃柏知母桂心澤瀉青鹽牛膝陽升不納。項腫足冷。法宜溫納。

    沖疝。

    巴戟胡蘆巴川楝子茯苓小茴桂木暑邪阻于上焦。作之肺瘧??人钥曙嫛?/p>

    營痹氣弱。右肢不舒。

    黃皮片姜黃煨姜于術當歸身海桐皮桂木南棗勞傷挾暑。

    歸身半曲扁豆葉木瓜茯苓炙甘草瘧止。癉熱渴飲。頭痛脘悶。

    絲瓜葉飛滑石連喬杏仁白通草橘皮紅濃樸花粉勞傷營衛(wèi)??人院疅?。日久有勞損之患。

    陰虧內熱。左脈弦數(shù)。乙癸同治。

    熟地川斛茯神天冬牡蠣女貞暑風作咳。

    杏仁蘆根通草桑皮象貝米仁暑濕下利。左脈弦。鼻衄。

    藿香木瓜炒扁豆川連赤苓廣陳皮暑熱阻于三焦。

    飛滑石濃樸木通淡竹葉桑皮苓皮下焦陰虧。心陽上炎。神煩舌干。當益陰潛陽。

    生地小人參棗仁燈心天冬赤麥冬茯神川連暑風作咳。

    絲瓜葉桑皮杏仁薏苡仁橘紅蘆根年五十。精神漸衰。宿癖難以攻滌。只宜兩和氣血緩圖之。

    白術(二兩)茯苓(二兩)荊三棱(二兩)白蒺藜(一兩五錢)青皮(一兩)濃樸(一兩)桂心(五錢)蓬莪術大麥芽(一兩五錢)片姜黃(一兩)脈弦數(shù)。三陰頗虧。法宜填攝。

    熟地(四兩)線膠(三兩)女貞子(一兩五錢)龜版(二兩)茯神(二兩)沙苑(一兩五錢)(一兩)湘蓮青鹽(一兩)二仙(二兩)旱蓮草(一兩五錢)已成關格大癥。又乏力用參。難延歲月矣。

    白蜜半夏生姜汁肝郁不疏。腹痛至脘。

    川楝吳萸生香附青皮延胡川黃連暑風濕邪夏郁。怯風脘脹。

    藿香杏仁茯苓濃樸半夏陳皮暑熱郁于上焦。

    苦丁茶薄荷赤芍藥鮮荷蒂連喬黑梔皮濕熱下注。溺痛淋濁。

    黑梔皮連喬飛滑石木通淡竹葉赤苓龍膽草生草梢陰弱挾暑。頭脹神倦。

    竹葉心川貝鮮蓮子燈草心茯神赤麥冬咳嗆拒納。此肝陽上逆。肺胃不降。病屬胃反。治之非易。

    旋復花人參半夏代赭干姜(川連三分泡湯浸炒)火郁上焦。齦痛目赤。

    竹葉心連軺黑梔皮飛滑石赤芍綠豆皮勞傷陽氣。風侵背痛。

    茯苓片炙草生姜粗桂枝廣皮大棗藏真日就削奪。全賴胃強納谷。精血生于谷食是也。今晨起身熱。上焦未免暑熱留焉。先宜存陰和陽。暑自卻矣。

    人參麥冬鮮蓮肉茯神霍斛白粳米便溏下血。議用理中法。

    陰弱失守。陽升牙宣。

    熱郁于肺。咳而咽干。

    桑葉杏仁生草花粉桔梗川貝飧泄半載。脾陽困也。

    焦術木瓜炮姜菟絲子益智茯苓濕阻泄瀉。

    藿梗苓皮腹皮麥芽濃樸廣皮澤瀉豬苓絡傷嗽血。脈弦。切勿動怒。

    丹皮生地豆皮黑梔茜草鮮荷藕少陰腎真下?lián)p。沖氣不納為嗽。擾絡痰血。金賴胃強納谷。

    熟地參三七霍石斛五味白茯神鮮蓮子肺陰已傷。熱神尚熾。咳嗽音啞。

    脈弦嘔惡。肝胃同治。

    旋復花半夏川連代赭石茯苓干姜脈數(shù)陰虧。氣燥作咳。

    桑葉川貝白沙參葳蕤花粉地骨皮脈澀胃痛。此營陰枯槁。絡氣不疏使然。

    柏仁新絳延延胡桃仁青蔥麥芽肝郁不疏。味酸脘悶。

    脈細。形神疲倦。顯是命門真火式微。為之癉脹腫滿。王宇泰謂益火之源。以消陰翳。正此候也。

    疝后肢冷汗泄。濁陰上干。陽乃傷矣。是以妨食脘悶。大便不行。從火虛治。

    客邪發(fā)熱作咳。脈來細小無力。則為淹纏之候。

    桂枝湯加玉竹脈弦澀。體質陰虧。陽易外浮。不時寒熱??人允а?。宜益陰和陽。

    濕阻發(fā)黃。腰痛溺赤。

    臺術小赤豆皮茵陳米仁連皮茯苓白苦參勞傷營衛(wèi)。咳嗽寒熱。心悸。

    陽浮氣動嘈雜。中脘刺痛。耳鳴。且攝陰以和陽。

    熟地蓯蓉茯神萸肉川斛杞巴戟牛膝舌苔濁膩。

    茵陳半夏濃樸滑石杏仁橘白脈長而弦。不時夢泄。相火內熾。臟陰失守。入春大氣發(fā)泄。最慮失血。

    熟地黃茯苓白芍丹皮旱蓮子女貞金櫻芡實天門冬海參牡蠣川斛陰弱氣燥咳嗆。宜用甘藥。以養(yǎng)胃之陰。

    葳蕤麥門冬霍山石斛南參北梨肉炒黃川貝陽升煩熱。自汗頭旋。

    熟地天冬人參茯神牡蠣龍骨瘡瘍瘧發(fā)由濕熱者偏多。濕邪無有不戕陽氣。陽傷則府氣不宣。絡遂為之凝泣。少腹塊壘。

    若奔豚狀。府以通為用。絡以辛為泄。此其治也。

    巴戟天茯苓沉香汁桂心胡盧巴琥珀川楝子澤瀉伏暑成瘧。體弱不宜過于攻泄。

    藿梗杏仁橘白茯苓半夏木瓜陰弱伏暑發(fā)熱。鼻衄汗多。慎加調理。勿忽視之。

    赤麥冬鮮蓮子霍斛木瓜茯神高年陽衰。飲逆沖氣咳嗽。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