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查古籍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病條辨》(公元 1798 年)清.吳瑭(鞠通)著。六卷。依據(jù)葉桂的溫?zé)岵W(xué)說,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闡述風(fēng)溫、溫毒、暑溫、濕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
治肝腎氣血不足。足脛酸痛。步履不隨。腿受風(fēng)寒濕毒以致香港腳者。更宜。
虎脛骨(一兩酥炙) 沒藥(另研) 乳香(另研各五錢) 川烏(一兩炮去皮) 肉蓯蓉 牛膝(各一兩半) 木瓜(一斤去瓤蒸) 天麻(一兩)
木瓜、蓯蓉?fù)v膏。余為末。加酒糊。和勻熟杵。丸梧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溫酒或鹽湯任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