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外科理例》 疔瘡一百九

    脈浮數者。散之。

    脈沉實者。下之。

    表里俱實者。解表攻里。

    麻木大痛或不痛者并灸之。更兼攻毒。

    疔瘡。以其瘡形如丁蓋之狀也。多因肥甘過度。不慎房酒。以致邪毒蓄結。遂生疔瘡。經膏粱之變。足生大丁是也。亦有人汗滴入食肉而生。亦有誤食死牛馬而生。不可不慎。初生頭凹腫痛。青黃赤黑。無復定色。便令煩躁悶亂。或增寒頭痛?;驀I吐心逆者是也。急于艾炷灸之。若不覺痛。針瘡四邊。皆令血出。以回瘡錠子從瘡孔 之。貼以膏藥。仍服五香連翹湯、漏蘆湯等疏下之為效。若針之不痛無血者。以猛火燒鐵針通赤。于瘡上烙之。令如炭。取痛為效。亦 前錠子貼以膏藥。經一二日膿潰根出。服托里湯散。根據常療之。如針不痛。其人眼黑?;蛞娀鸸庹?。不可治。此毒已入臟腑也。

    一人足患作癢。惡寒嘔吐。時發(fā)昏亂。脈浮數。明灸二十余壯始痛。以奪命丹一服。腫起。更以荊防敗毒散而愈。

    一人左手臂患之。是日一臂麻木。次日半體皆然。神思昏潰。遂明灸二十余壯。始不痛。至百壯始痛。以奪命丹一服始腫起。更用神異膏及荊防敗毒散而愈。(此憑癥也。)

    一婦忽惡寒作嘔。肩臂麻木。手心瘙癢。遂瞀悶不自知其故。但手有一泡。此疔毒也。急灸患處五十余壯而蘇。又五十余壯知痛。投荊防敗毒散而愈。(此因惡寒。故用發(fā)表。)

    一人腳面生疔。形雖如粟。其毒甚大。宜峻利之藥攻之。因其怯弱。以隔蒜灸五十余止再灸。片時知痛。更貼膏藥。再以人參敗毒散一服漸愈。至陰之下。道遠位僻。藥力難達。若用峻劑。則藥力未到。胃氣先傷。不如灸之為宜。(此據形癥而治。)

    一人感痘毒。面生疔十余枚。腫痛脈數。服荊防敗毒散稍愈。尚可畏。更用奪命丹(百二四)一服而愈。(此憑脈癥而治。)

    一婦六十。右耳下天容穴間一疔。其頭黑靨。四邊泡起。黃水時流。渾身麻木。發(fā)熱譫時時昏沉。六脈浮洪。用烏金散汗之。就用鈹針刺。瘡心不痛。周遭再刺十余下。紫黑血出。方知疼痛。即將寸金錠子 入瘡內。外用提疔錠子放瘡上。膏日貼護。次日汗后。精神微爽。卻用破棺丹下之。病即定。其疔潰動后。用守效散貼涂。紅玉錠子 之。八日疔出。茲所謂審脈癥汗下之間。外治次第如此殊勝。不察脈癥。但見發(fā)熱譫語。便投下藥?;蚣嫦愀Z之藥。遂致誤人遠矣。

    世人多云。是瘡不是瘡。且服五香、連翹湯。然或中或否。致誤者多。蓋不審形氣虛實毒淺深。發(fā)表攻里。所因不同故也。此既善于驅逐。又以五般香竄佐之。與漏蘆湯相間。大黃為佐。大黃入陽明、太陽。性走不守。泄諸實熱。以其峻捷。故號將軍。雖各有參、 、漏蘆、甘草之補藥。寧免驅逐之禍乎。

    一人胸患遍身麻木。脈數而實。急針出惡血。更明灸數壯始痛。服防風通圣散得利而愈。(此憑脈癥而治。)

    一夫人面生疔。腫 痛甚。數日不潰。脈癥俱實。治以荊防敗毒散加芩連稍愈。彼以為乃服托里散一劑。勢盛痛極。始悟。再用涼膈散(二六)二劑。痛減腫潰。又與連翹消毒散(二六)十余劑而愈。(此憑脈癥也。)

    一人唇生疔瘡已五日。腫硬脈數。煩躁喜冷。此胃經積熱所致。先以涼膈散(二六)一服。熱去五六。更與奪命丹(百二四)二粒。腫退二三。再以荊防敗毒散四劑而愈。(按此先攻里。因其脈癥而施。后發(fā)表。不言脈癥。當時必有所見。)

    一人患之。發(fā)熱煩躁。脈實。以清涼飲下之而愈。(此憑脈癥而治。)

    一鄭氏舉家生疔。多在四肢。皆食死牛肉所致。刺去惡血。更服紫金錠(百二十二)悉愈。

    一人唇下生疔。脈癥俱實。法宜下之。反用托里。故口鼻流膿而死。是謂實實之禍也。

    一老婦足大指患疔甚痛。令灸之。彼不從。專服敗毒藥。致真氣虛而邪氣愈實。竟不救蓋敗。毒藥須能表散瘡毒。然而感有表里。所發(fā)有輕重。體段有上下。所稟有虛實。豈可一概而用之耶。且至陰之下。藥力難到。專假藥力則緩不及事。不若灸之為速。故下部患瘡。皆宜隔蒜。不痛者宜明灸之。及針疔四畔去惡血。以奪命丹一粒入瘡頭孔內。仍以膏藥貼之。若患在手足。紅系攻心腹者。就于系盡處刺去惡血。宜服荊防敗毒散。若系近心腹者。宜挑破瘡頭去惡水。亦以膏藥貼之。如麻木者服奪命丹。如牙關緊急。或喉內患者。并宜噙一二丸。疔瘡丹溪用磁石為末??嗑坪头庵?。根即出。

    又方 巴豆十粒。半夏一大顆。附子半個。蜣螂一枚。各為末。用麝香和??疮彺蟆P∫约埨K子圍瘡口。以藥泥上。用帛貼敷。時換新藥。以瘥為度?;钊松醵?。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