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醫(yī)貫》(公元 1687 年)明.趙獻可(養(yǎng)葵)著。六卷。發(fā)明《薛立齋醫(yī)案》之說,以命門真火、真水為主,以六味丸、八味丸二方通治各病。在理論上有些偏激,清.徐大樁怍《醫(yī)貫貶》予以批評。
《醫(yī)門法律》(公元 1658 年)清.喻昌(嘉言)著。六卷。依風、寒、暑、濕、燥、火六氣及諸雜證而分門別類。每門分論、法、律三項。論是總論病證,法是治療法則,律是指出醫(yī)生在治療上的過失。
《原機啟微》(公元 1370 年)元.倪維德著。二卷,又附錄一卷。論眼病根源,制方要義,并附方義。附論眼病若干種,也較詳明。
醫(yī)瘡概舉七惡五善。此特謂腸胃之內(nèi)。臟腑瘡疽之證也。發(fā)背腦疽。別有善惡。載之于七惡者。煩躁時嗽。腹痛渴甚。或泄利無度?;蛐”闳缌?。一惡也。膿血既泄。腫 尤膿色敗臭。痛不可近。二惡也。目視不正。黑睛緊小。白睛青赤。瞳子上看。三惡也。喘粗短氣?;秀笔扰P。四惡也。肩背不便。四肢沉重。五惡也。不能下食。服藥而嘔。食不知味。六惡也。聲嘶色敗。唇鼻青赤。面目四肢浮腫。七惡也。
五善者。動息自寧。飲食知味。一善。便利調(diào)勻。二善。膿潰腫消。水鮮不臭。三善。神彩精明。語聲清亮。四善。體氣平和。五善。
五善之中。乍見一二善證。瘡亦回也。七惡之內(nèi)。忽見一二惡證。宜深懼之。又有證合。皮急緊而知善。又或證合五善。皮緩虛而知惡。此又在人詳審。大抵虛中見惡證者不可救。實證無惡候者自愈。膿潰后尚煩疼。脈洪滑粗散者難治。微澀遲緩者易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