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外科正宗》 臀癰論第三十五

    臀癰生于小腹之后,位遠僻奧,氣亦罕到,血亦少來,凡生此者,濕熱凝滯結聚乃成,得此毒必外發(fā),庶不內(nèi)攻。初起毒從五臟蘊積者,患必有頭紅熱,墜重如石,內(nèi)必口干發(fā)熱,宜內(nèi)消沃雪湯通利積熱,外以膏貼瘡頂,四邊以如意金黃散敷之,拔出瘀膿紫血,內(nèi)兼托藥自愈。常有不知,內(nèi)服敗毒寒劑,外敷涼藥,氣血冰凝,毒瓦斯不得外發(fā),反致內(nèi)攻,其瘡頭軟陷無膿,根腳平散不痛,內(nèi)熱口干,煩躁譫語,痰喘氣粗,恍惚不寧者,俱為不治。但此多從毒積于內(nèi),自里至表者十有八、九,而從風寒暑濕自外至里者,百中一、二,既出而復入里者,終為死候。

    初起有頭,紅赤腫痛,頂高發(fā)熱,根腳高聳者,為易治。已成 熱發(fā)腫,疼痛有時,皮薄光亮,色紅易膿為順。已潰膿稠而黃,色如豬腦,腫消痛止,起坐自便者易。初起粟米形或黃泡一點,平塌作癢,根腳散漫者重。已成色紫堅硬,臀腿俱腫,小便澀滯,日久無膿者險。潰后無稠膿,頂空根軟塌,手按不知疼,神昏無治法。

    初起惡寒體倦,喜復衣被,脈浮緊而在表者,微散之。已成內(nèi)熱口干,好飲冷物,小水澀而大便秘者通之。

    頂高色赤, 痛發(fā)熱,疼痛有時者,宜托里更兼解毒。腫已高而作疼,膿已熟而不破,脹痛難忍,宜即針之。

    潰后堅硬不消,膿水不止,飲食無味者,宜補虛健脾。

    一男子患此,四、五日始生疼痛,至晚作寒,六脈浮而帶數(shù)。以人參敗毒散二劑,寒熱頓退,疼痛稍止;彼值公務相關欲出,乃用針點入患頂五、六分,流出紫血,用蟾酥條插入膏蓋,以活血散瘀湯二服,次日流出紫血,隨便可行,更服托里藥五、六服而安。

    一男子患此六、七日, 痛發(fā)熱,口干便燥。以托里消毒散加花粉、大黃,二服便通渴止;仍用前湯加角針、山甲,數(shù)服而膿潰;又以十全大補湯,半月而斂。

    一男子患此,堅硬不潰,此先寒涼之過也。以十全大補湯加角針、蒼術、丹皮四劑,堅硬漸軟;又以透膿散二服,膿熟針之,以前湯倍參、 、歸、術,月余而斂。

    一男子暑月患此,自為內(nèi)毒。外用老鴉藤搗爛敷之,每日續(xù)飲涼水十余碗,如此三日,瘡毒內(nèi)陷,患上平塌冰冷,口噤不言,六脈虛細如絲,辭不可治,至夜而死。又一人冬月患此,外用四黃散涼水調(diào)敷,內(nèi)服敗毒涼藥,毒亦內(nèi)陷,煩躁口干,鼻 氣急,患上平塌,原頭存一空孔,無水無膿。予曰∶瘡毒已陷,定不可治。復請別醫(yī),俱曰無事,予曰∶臀居小腹之后,肌肉頑濃,毒既到此,必須內(nèi)托為膿,潰后最易收斂;今已內(nèi)外寒涼毒既內(nèi)入,豈能再出。眾醫(yī)強投內(nèi)消解毒、定燥除煩之藥,終至不應,半月而死。

    活血散瘀湯

    活血散瘀湯枳殼 芎歸蘇木角紅花

    連翹花粉防風等 大黃赤芍一齊加

    治臀癰初起,紅赤腫痛,墜重如石及大便秘澀。

    川芎 當歸 防風 赤芍 蘇木 連翹 天花粉 皂角針 紅花 黃芩 枳殼(各一錢) 大黃(二錢)

    水二鐘,煎八分,食前服。便通者,去大黃加乳香。

    黃 內(nèi)托散

    黃 內(nèi)托散堪夸 山甲芎歸皂刺加

    金銀花與甘草節(jié) 臀癰諸腫樂無涯

    治臀癰已成,服前藥勢定者,欲其潰膿宜服之。

    黃 (二錢) 當歸 川芎 金銀花 皂角針 穿山甲 甘草節(jié)(各一錢)

    水二鐘,煎八分,入酒一杯,食前服。

    內(nèi)消沃雪湯 如意金黃散 人參敗毒散 托里消毒散 透膿散(俱見腫瘍門)

    蟾酥條(見疔瘡門)

    十全大補湯(見潰瘍門)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