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痘里夾癭生頸項,形如桃李瓜棗狀,證兼身熱多渴煩,痰氣凝結致此恙。
【注】此證結于頸項,或生耳后腋下,形如桃李棗瓜,身熱煩渴,由痰氣凝結所致。痘初起即發(fā)癭者,治宜托里、消痰、解毒,如木通、桔梗、生地、甘草、蟬蛻、芍藥、荊芥等藥,缺一不可;若芩連等藥,及耗爍之劑,俱不可用。若痘發(fā)在三四日而作癭者,則毒隨痘泄,毒隨痘灌,自可挽全而無害,宜服三消散。倘斯時紅腫將膿一潰,則元氣泄,而痘漿必不能充灌;乘未潰時,急用黃 衛(wèi)元湯補之。若痘至七八日,灌漿時而發(fā)癭者,沖和飲子主之。若痘瘡蒼蠟色而作癭者,宜消毒兼保元氣;潰后宜生肌玉紅膏貼之。
三消散
當歸 赤芍 天花粉 甘草 牛蒡子(炒,研) 白茯苓 生地黃 紅花 蟬蛻(去足翅)木通 半夏(制,各八分)
水二盅,燈心二十根,煎六分服。
【方歌】三消痘發(fā)三四日,痰凝結癭須當治,歸芍天花甘蒡苓,生地紅蟬通夏制。
黃 衛(wèi)元湯
黃 人參 當歸 桔梗 紅花 甘草(炙) 白芍(酒炒) 防風(各一錢)
水煎,不拘時服。
【方歌】黃 衛(wèi)元癭腫起,已潰未潰急補之,人參歸桔紅花草,防風芍藥服無時。
沖和飲子
麥門冬(去心) 人參 桔梗 當歸 黃柴胡 白芍(酒炒) 白茯苓 天花粉 荊芥 防風 連翹(去心) 白術(土炒,各七分)
水煎服。
【方歌】沖和飲子麥門冬,參桔歸 柴芍苓,花粉荊防翹白術,痘發(fā)七天痰氣凝。
生肌玉紅膏(見潰瘍門)
中醫(yī)飲食營養(yǎng)學是在中醫(yī)理論體系的指導下,應用食物來保健強身,預防和治療疾病或促進機體康復以及延緩衰老的一門學科。本課程主要由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尤海燕老師主講,國訊醫(yī)藥網絡科技開發(fā)(集團)有限公司設計制作而成。 整個課程包括上篇總論和下篇各論兩部分,上篇主要為中醫(yī)飲食營養(yǎng)學的基礎理論,共四章;后篇主要講述各種飲食的臨床應用,分為十二章。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 版權所有
網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痘里夾癭生頸項,形如桃李瓜棗狀,證兼身熱多渴煩,痰氣凝結致此恙。
【注】此證結于頸項,或生耳后腋下,形如桃李棗瓜,身熱煩渴,由痰氣凝結所致。痘初起即發(fā)癭者,治宜托里、消痰、解毒,如木通、桔梗、生地、甘草、蟬蛻、芍藥、荊芥等藥,缺一不可;若芩連等藥,及耗爍之劑,俱不可用。若痘發(fā)在三四日而作癭者,則毒隨痘泄,毒隨痘灌,自可挽全而無害,宜服三消散。倘斯時紅腫將膿一潰,則元氣泄,而痘漿必不能充灌;乘未潰時,急用黃 衛(wèi)元湯補之。若痘至七八日,灌漿時而發(fā)癭者,沖和飲子主之。若痘瘡蒼蠟色而作癭者,宜消毒兼保元氣;潰后宜生肌玉紅膏貼之。
三消散
當歸 赤芍 天花粉 甘草 牛蒡子(炒,研) 白茯苓 生地黃 紅花 蟬蛻(去足翅)木通 半夏(制,各八分)
水二盅,燈心二十根,煎六分服。
【方歌】三消痘發(fā)三四日,痰凝結癭須當治,歸芍天花甘蒡苓,生地紅蟬通夏制。
黃 衛(wèi)元湯
黃 人參 當歸 桔梗 紅花 甘草(炙) 白芍(酒炒) 防風(各一錢)
水煎,不拘時服。
【方歌】黃 衛(wèi)元癭腫起,已潰未潰急補之,人參歸桔紅花草,防風芍藥服無時。
沖和飲子
麥門冬(去心) 人參 桔梗 當歸 黃柴胡 白芍(酒炒) 白茯苓 天花粉 荊芥 防風 連翹(去心) 白術(土炒,各七分)
水煎服。
【方歌】沖和飲子麥門冬,參桔歸 柴芍苓,花粉荊防翹白術,痘發(fā)七天痰氣凝。
生肌玉紅膏(見潰瘍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