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外科心法要訣》 丹毒

    丹毒名多云片形,風火濕寒肉分凝,胸腹四肢分順逆,清火消風砭敷靈。

    【注】孫真人云∶丹毒一名天火,肉中忽有赤色,如丹涂之狀,其大如掌,甚者遍身,有癢有痛,而無定處,丹名雖多,其理則一也。形如雞冠,名雞冠丹;若皮澀起如麻豆粒者,名茱萸丹。亦有水丹,遍身起 ,遇水濕搏之,透露黃色,恍如有水在皮中,此雖小疾,能令人死,須當速治,不可忽也。色赤者,諸書謂之赤游丹;色白者,為水丹,小兒多生之。但有干、濕、癢、痛之殊,有夾濕、夾風、夾寒之別。諸丹總屬心火、三焦風邪而成,如色赤而干,發(fā)熱作癢,形如云片者即名赤游丹,屬血分有火而受風也。

    毒盛者,服藍葉散;毒輕者宜導赤湯加薄荷葉、獨活服之,如初起白 ,漸透黃色,光亮脹墜,破流黃水,濕爛多痛者,名水丹,又名風丹,多生腿膝,屬脾肺有熱而夾濕也,宜防己散主之。亦有起白 ,無熱無痛,游走不定者,由火毒未發(fā),肌膚外受寒郁,名為冷瘼,宜服烏藥順氣散,外用姜擦。凡丹形初見,即用牛、羊精肉片貼之,甚則用砭法,令出紫血;色重不散者,以柏葉散敷之。又方∶蕓苔葉研末,靛青調敷甚效。諸丹本于火邪,其勢暴速,自胸腹走于四肢者順;從四肢攻于胸腹者逆。

    丹毒圖(圖缺)

    藍葉散

    藍葉(曬干) 川芎 赤芍 知母 生地 白芷 川升麻 柴胡 葛根 杏仁(炒,去皮、尖) 甘草(生,各一錢) 石膏( ) 梔子仁(各五分)

    共搗粗末,每用八錢,新汲水二盅,煎八分,去渣服。熱甚,加黃芩、元參。

    【方歌】藍葉散卻赤游丹,皆因血熱風邪纏,芎芍知膏生地芷,升麻柴葛杏梔甘。

    防己散

    防己(三兩) 樸硝(一兩) 犀角(鎊) 川芎 黃芩 黃 川升麻(各一錢)

    共搗粗末,每用五錢,加竹葉三十片,新汲水二盅,煎八分服。

    【方歌】防己丹毒始白 ,漸黃亮痛濕熱原,樸硝犀角芎芩共, 與升麻竹葉煎。

    烏藥順氣散

    烏藥 橘紅(各二錢) 枳殼(麩炒) 白芷 桔梗 防風 僵蠶(炒) 獨活 川芎(生五分)

    水二盅,生姜三片,煎八分服。

    【方歌】烏藥順氣枳橘紅,芷桔風僵獨草芎,冷瘼游行無熱痛,因毒未發(fā)受寒風。

    導赤湯(見口部口糜)

    柏葉散(見腰部纏腰火丹)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