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外科心法要訣》 白駁風

    白駁風生面頸間,風邪相搏白點 ,甚延遍身無痛癢,治宜消風涂脂痊。

    【注】此證自面及頸項,肉色忽然變白,狀類 點,并不癢痛,由風邪相搏于皮膚,致令氣血失和。施治宜早,若因循日久,甚者延及遍身。初服浮萍丸,次服蒼耳膏;外以穿山甲片先刮患處,至燥痛,取鰻鱺魚脂,日三涂之。一方取樹孔中水溫洗之,洗后搗桂心、牡蠣等分為末,面油調(diào)涂,日三夜一俱效。

    白駁風圖(圖缺)

    浮萍丸

    紫背浮萍(取大者洗凈,曬干)

    研細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豆淋酒送下。

    豆淋酒法

    黑豆半升,炒煙起,沖入醇酒三斤,浸一日夜,去豆,用酒送藥。

    【方歌】浮萍丸治白駁應,曬干紫背大浮萍,蜜丸彈狀豆酒服,專能發(fā)表散邪風。

    蒼耳膏

    蒼耳(鮮者,連根帶葉取五七十斤,洗凈)

    切碎,入大鍋內(nèi)煮爛,取汁,絹濾過,再熬成膏,瓷罐盛之。用時以桑木匙挑一匙,噙口內(nèi),用黃酒送下。服后有風處,必出小瘡如豆粒大,此風毒出也,刺破出汁盡即愈。

    忌豬肉。

    【方歌】蒼耳風邪侵皮膚,氣血失和白駁生,連根帶葉鮮蒼耳,洗凈熬膏酒服靈。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