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傷科匯篡》(公元 1818 年)清.胡廷光著。十二卷。匯集清以前各家之說參以家傳之法而成書。主要內(nèi)容有傷科理論、解剖、手法、內(nèi)外各證、醫(yī)案、用藥處方等。
(公元 1808 年)清.錢秀昌著。六卷。首繪各種體表,骨度和傷科器具圖,次敘金瘡論治、治傷法論、跌打損傷內(nèi)治癥等不同傷病治療三十六則,再次為治傷湯頭歌括和附錄各家 秘方。
清 黃元御 著
黃元御醫(yī)書總目錄
《素問懸解》《靈樞懸解》《難經(jīng)懸解》《傷寒懸解》《金匱懸解》《傷寒說意》
《四圣心源》《素靈微蘊》《四圣懸樞》《長沙藥解》《玉楸藥解》
清 黃元御 著
黃元御醫(yī)書總目錄
《素問懸解》《靈樞懸解》《難經(jīng)懸解》《傷寒懸解》《金匱懸解》《傷寒說意》
《四圣心源》《素靈微蘊》《四圣懸樞》《長沙藥解》《玉楸藥解》
五臟皆可發(fā)疔瘡,現(xiàn)于形體細(xì)考詳,若論陰陽分上下,欲知經(jīng)臟辨何方。
疔名火焰發(fā)心經(jīng),往往生于唇指中,心作煩時神恍惚,痛兼麻癢 黃紅。
毒發(fā)肝經(jīng)名紫燕,此患多于筋骨見,破流血水爛串筋,指青舌強神昏亂。
黃鼓由于脾發(fā)毒,多生口角與顴骨, 黃光潤紅色纏,麻癢硬僵兼嘔吐。
毒發(fā)肺經(jīng)名白刃,白 頂硬根突峻,易腐易陷多損腮,咳吐痰涎氣急甚。
從來黑靨發(fā)腎經(jīng),黑斑紫 硬如釘,為毒極甚疼牽骨,驚悸沉昏目露睛。
以上五疔應(yīng)五臟,又有紅絲疔一樣,初如小瘡漸發(fā)紅,最忌紅絲攻心上。
凡治疔證貴乎早,三陰三陽更宜曉,在下宜灸上宜針,速醫(yī)即愈緩難保。
【注】此數(shù)證俱名曰疔。蓋疔者,如丁釘之狀,其形小,其根深,隨處可生。由恣食濃味,或中蛇蠱之毒,或中疫死牛、馬、豬、羊之毒,或受四時不正疫氣,致生是證。
夫疔瘡者,乃火證也,迅速之病,有朝發(fā)夕死,隨發(fā)隨死,三五日不死,一月半月亦必死,此系臟腑之乖逆,性情之激變,節(jié)候之寒溫肅殺,且毒中有淺深也,若一時失治,立判存亡,有名為火焰疔者,多生于唇、口及手掌指節(jié)間,初生一點紅黃小 ,痛癢麻木;甚則寒熱交作,煩躁舌強,言語疏忽,此屬心經(jīng)毒火而成也。有名為紫燕疔者,多生于手、足、腰、肋、筋骨之間,初生便作紫,次日破流血水,三日后串筋爛骨,甚則目紅甲青,邪視神昏、睡語驚惕,此屬肝經(jīng)毒火而成也。有名為黃鼓疔者,初生黃 ,光亮明潤,四畔紅色纏繞,多生口角、腮、顴、眼胞上下及太陽正面之處,發(fā)時便作麻癢,重則惡心嘔吐,肢體木痛,寒熱交作,煩渴干噦,此屬脾經(jīng)毒火而成也。有名為白刃疔者,初生白 ,頂硬根突,破流脂水,癢痛兼作,多生鼻孔、兩手,易腐易陷,重則腮損咽焦,咳吐痰涎,鼻掀氣急,此屬肺經(jīng)毒火而成也。有名為黑靨疔者,多生耳竅、牙縫、胸腹,腰腎偏僻之處,初生黑斑紫 ,毒串皮膚,漸攻肌肉,頑硬如疔,痛徹骨髓,重則手足青紫,驚悸沉困,軟陷孔深,目睛透露,此屬腎經(jīng)毒火而成也。以上五疔,本于五臟而生。
又有紅絲疔,發(fā)于手掌及骨節(jié)間,初起形似小瘡,漸發(fā)紅絲,上攻手膊,令人寒熱往來,甚則惡心嘔吐,治遲者,紅絲攻心,常能壞人。又有暗疔,末發(fā)而腋下先堅腫無頭,次腫陰囊睪丸,突兀如筋頭,令人寒熱拘急, 熱疼痛。又有內(nèi)疔,先發(fā)寒熱腹痛,數(shù)日間,忽然腫起一塊如積者是也。又有羊毛疔,身發(fā)寒熱,狀類傷寒,但前心,后心有紅點,又如疹形,視其斑點,色紫黑者為老,色淡紅者為嫩。以上諸證,初起俱宜服蟾酥丸汗之毒勢不盡,憎寒壯熱仍作者,宜服五味消毒飲汗之。如發(fā)熱,口渴,便閉,脈沉實者,邪在里也,宜服黃連解毒湯加生大黃一錢五分,蔥頭五個清之。凡證輕者,宜服化疔內(nèi)消散;若疔毒將欲走黃,急服疔毒復(fù)生湯;已走黃者,令人心煩昏憒,急用七星劍湯以救之。若手足冷,六脈暴絕者,系毒瓦斯閉塞,元氣不能宣通,先宜蟾酥丸,隨服木香流氣飲行氣,其脈自見。若疔毒誤灸,煩躁譫語者,乃逼毒內(nèi)攻也,宜服解毒大青湯。若潰后余毒未盡,五心煩熱者,宜服人參清神湯,針后出膿之時,氣虛驚悸者,宜服內(nèi)托安神散。若攻利太過,以致發(fā)渴六脈虛大者,宜服補中益氣湯,若發(fā)汗之后,汗不止,熱不退,瘡不疼,便不利者,此屬里虛,宜服八珍湯加黃 、麥冬治之。凡疔潰后不宜補早,雖見真虛,只可平補,忌用溫補之藥。
疔瘡圖(圖缺)
外治用藥、針灸亦當(dāng)循其次第。書云∶疔瘡先刺血,內(nèi)毒宜汗瀉,禁灸不禁針,怕綿不怕鐵,初覺貴乎早治,十證十全;稍遲者,十全五六;失治者,十壞八九。初發(fā)項以上者,三陽受毒,必用鈹針刺入瘡心四、五分,挑斷疔根,令出惡血;隨用立馬回疔丹,或蟾酥條插入孔內(nèi),外以巴膏蓋之。如項以下生者,三陰受毒,即當(dāng)艾灸以殺其勢,灸之不痛,亦須針刺出血,插蟾酥條,旁腫以離宮錠涂之。如旁腫頑硬,推之不動,用針亂刺頑硬之處,令多出惡血,否則必致走黃。挑法,先用針干將毒頂焦皮刮開,針入疔根,堅硬如針者為順;若針刺入綿軟如瓜穣,而不知痛者為逆,百無一生。凡挑疔根,先出紫黑血,再挑刺至鮮血出,以知痛為止;隨填拔疔散令滿,以萬應(yīng)膏蓋之,過三、四時,撥去舊藥,易以新藥;若藥干無水不痛者,此挑法未斷疔根也,再深挑之,必以上藥知痛,藥入水流為率;三四日后,瘡頂干燥,以琥珀膏貼之,令疔根托出,換九一丹撒之,黃連膏抹之,外蓋白膏藥生肌斂口。若初起失治,或房勞、夢遺損氣,以致毒瓦斯內(nèi)攻,走黃不住者,其瘡必塌陷,急當(dāng)隨走黃處,按經(jīng)找尋,有一芒刺直豎,即是疔苗,急當(dāng)用鐵針刺出惡血,即在刺處用艾壯灸三壯,以宣余毒。若身面漫腫,神昏悶亂,干嘔心煩作渴,遍身起 抽搐者,俱為逆證。惟紅絲疔于初起時,急用瓷針于紅絲盡處,砭斷出血;尋至初起瘡上挑破,即用蟾酥條插入,萬應(yīng)膏蓋之,隨服黃連解毒湯。
再暗、內(nèi)二疔,不用挑法,先以蟾酥丸含化令盡,以冷水漱去毒涎,再用三丸嚼蔥白三寸,裹藥黃酒送下,蓋臥出汗;少時無汗,再飲熱酒催之;仍無汗,系毒熱滯結(jié),急用霹靂火法令汗出,毒熱隨之而解。次用雙解貴金丸下之自效。若暗、內(nèi)二疔初起,牙關(guān)緊急者,用蟾酥丸三、五粒,蔥頭煎湯研化灌之;俟稍蘇,治法如前。
至羊毛疔,先將紫黑斑點,用衣針挑出如羊毛狀,前后心共挑數(shù)處,用黑豆、蕎麥研粉涂之,實時汗出而愈。一法∶用明雄黃末二錢,青布包扎,蘸熱燒酒于前心擦之,自外圈入內(nèi),其毛即奔至后心,再于后心擦之,其羊毛俱拔出于布上,埋之,忌茶水一日。
再諸疔部位、形色,亦有急緩,生于頭項、胸背者最急,生于手、足骨節(jié)之間者稍緩。一疔之外別生一小瘡,名曰應(yīng)候;四圍赤腫而不散漫者,名曰護場;四旁多生小瘡者,名曰滿天星;有此者緩,無此者急。疔證初起,至四、五日間,由白色而至青紫色,疔頭潰膿,形似蜂窩,內(nèi)無七惡等證者為順;若初起似疔非疔,灰色頂陷,如魚臍,如蠶斑,青紫黑 ,軟陷無膿,內(nèi)見七惡等證者逆。凡疔毒俱由火毒而生,忌服辛熱之藥,恐反助其邪也;忌敷寒涼之藥,恐逼毒攻里也。再膏藥不宜早貼,惟在將潰已潰時貼之,呼膿長肉,以避風(fēng)寒。初潰時,忌用生肌藥,恐毒未除,反增潰爛。生項以上者,屬三陽經(jīng),不宜灸。若火日生疔,亦禁灸,犯之或為倒陷,或至走黃。俱忌椒、酒、雞、魚、海味、鵝肉、豬首、辛辣、生冷等物,氣怒、房勞、諸香并孝服、經(jīng)婦、僧道、雞犬等項,犯之必致反復(fù),慎之。
蟾酥丸
蟾酥(酒化,二錢) 輕粉 銅綠 枯礬 寒水石( ) 膽礬 乳香 沒藥 麝香(各一錢)朱砂(三錢) 雄黃(二錢) 蝸牛(二十一個)
以上各為末,稱準(zhǔn),于端午日午時,在凈室中先將蝸牛研爛,同蟾酥和研稠粘,方入各藥共搗極勻,丸如綠豆大。每服三丸,用蔥白五寸,令患者嚼爛,吐于手心內(nèi),男用左手,女用右手,將藥丸裹入蔥泥內(nèi),用無灰熱酒一茶盅送下∶被蓋約人行五六里路,病者出汗為度;甚者再用一服。如外用之法,搓條作餅,隨證用之。修合時,忌婦人、雞犬等見之。
【方歌】蟾酥丸治諸疔毒,初起惡瘡皆可逐,外用化腐又消堅,內(nèi)服驅(qū)毒發(fā)汗速。
朱砂輕粉麝雄黃,銅綠枯礬寒水入,膽礬乳沒共蝸牛,丸如綠豆蔥酒服。
五味消毒飲
金銀花(三錢) 野菊花 蒲公英 紫花地丁 紫背天葵子(各一錢二分)
水二盅,煎八分,加無灰酒半盅,再滾二、三沸時,熱服。渣如法再煎服,被蓋出汗為度。
【方歌】五味消毒療諸疔,銀花野菊蒲公英,紫花地丁天葵子,煎加酒服發(fā)汗靈。
化疔內(nèi)消散
知母 貝母(去心,研) 穿山甲(炙,研) 蚤休 白芨 乳香 天花粉 皂刺 金銀花當(dāng)歸 赤芍 甘草(生,各一錢)
酒、水各一盅,煎一盅,去渣,量病上、下服之。
【方歌】化疔內(nèi)消知貝甲,蚤休及乳草天花,皂刺銀花歸芍酒,疔證毒輕服更嘉。
疔毒復(fù)生湯
金銀花 梔子(生,研) 地骨皮 牛蒡子(炒,研) 連翹(去心) 木通 牡蠣( ) 生軍 皂刺天花粉 沒藥 乳香(各八分)
酒、水各一盅,煎一盅,食遠(yuǎn)服。不能飲者,只用水煎,臨服入酒一杯,和服亦效。
脈實便秘者,加樸硝。
【方歌】疔毒復(fù)生欲走黃,頭面腫浮毒內(nèi)傷,銀梔骨蒡翹通蠣,軍刺天花沒乳香。
七星劍
蒼耳頭 野菊花 草 地丁香 半枝蓮(各三錢) 蚤休(二錢) 麻黃(一錢)
用好酒一斤,煎至一碗,澄去渣熱服,被蓋出汗為度。
【方歌】七星劍嘔熱兼寒,疔毒走黃昏憒添,麻黃蒼耳菊 ,地丁香蚤半枝蓮。
木香流氣飲
當(dāng)歸 白芍(酒炒) 川芎 紫蘇 桔梗 枳實(麩炒) 烏藥 陳皮 半夏(制) 白茯苓黃 防風(fēng) 青皮(各一錢) 大腹皮 檳榔 枳殼(麩炒) 澤瀉 甘草節(jié) 木香(末,各五分)
生姜三片,紅棗肉二枚,水煎服,下部加牛膝。
【方歌】木香流氣宣氣滯,歸芍芎蘇桔枳實,烏藥二陳 大腹,風(fēng)榔青枳瀉煎之。
解毒大青湯
大青葉 木通 麥門冬(去心) 人中黃 梔子(生,研) 桔梗 元參 知母 升麻 淡竹葉 石膏( ,各一錢)
水二盅,燈心二十根,煎八分,食遠(yuǎn)服。大便秘加大黃,悶亂加燒人糞。
【方歌】解毒大青通麥門,中黃梔子桔元參,知升竹葉石膏 ,疔瘡誤灸毒內(nèi)侵。
人參清神湯
人參 陳皮 白茯苓 地骨皮 麥門冬(去心) 當(dāng)歸 白術(shù)(土炒) 黃 遠(yuǎn)志(去心,各一錢) 柴胡 黃連 甘草(炙,各五分)
水二盅,粳米一撮,煎八分,食遠(yuǎn)服。
【方歌】人參清神疔毒潰,陳苓地骨麥冬歸,術(shù) 柴遠(yuǎn)黃連草,益氣除煩熱可推。
內(nèi)托安神散
人參 麥門冬(去心) 茯神 黃 白術(shù)(土炒) 元參 陳皮(各一錢) 石菖蒲 甘草(炙)酸棗仁(炒,研) 遠(yuǎn)志(去心) 五味子(研,各五分)
水二盅,煎八分,臨服入朱砂末三分和勻,食遠(yuǎn)服。
【方歌】內(nèi)托安神多驚悸,疔瘡針后元氣虛,參麥茯菖 術(shù)草,元參棗遠(yuǎn)味陳皮。
立馬回疔丹
輕粉 蟾酥(酒化) 白丁香 砂(各一錢) 乳香(六分) 雄黃 朱砂 麝香(各三分) 蜈蚣(炙一條) 金頂砒(注末卷,五分)
共為細(xì)末,面糊搓如麥子大。凡遇疔瘡,以針挑破,用一粒插入孔內(nèi),外以膏蓋,追出膿血疔根為效。
【方歌】立馬回疔輕蟾酥,白丁香乳麝雄朱, 蜈金頂砒研末,疔瘡用此根自除。
九一丹
石膏( ,九錢) 黃靈藥(一錢)
共研極細(xì),撒于患處。
【方歌】九一丹醫(yī)疔破后,根除用此把膿搜, 石膏對黃靈藥,清熱生肌患自瘳。
霹靂火
鵝卵石燒紅,安鐵杓內(nèi),杓安桶內(nèi),以醋淬石,令患者將患處覆桶上,濃衣密蓋,勿令泄氣,熱氣微再添紅石,加醋淬之,瘡頭及腫處,使熱氣熏蒸至汗出,其毒減半。
黃連解毒湯(見耳部黑疔)
補中益氣湯 八珍湯 巴膏 萬應(yīng)膏 白膏藥 黃靈藥(俱見潰瘍門)
離宮錠 雙解貴金丸(俱見腫瘍門)
拔疔散(見牙齒部牙疔)
琥珀膏(見頭部發(fā)際瘡)
黃連膏(見鼻部鼻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