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1624 年)明.張介賓(景岳)注。三十九卷。 把《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靈樞經(jīng)》分類編次為 12 類,390 條,條理分明。附圖翼十一卷、附翼四卷。注解每有獨到之見。
查古籍
(公元 1624 年)明.張介賓(景岳)注。三十九卷。 把《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靈樞經(jīng)》分類編次為 12 類,390 條,條理分明。附圖翼十一卷、附翼四卷。注解每有獨到之見。
《類證治裁》(公元 1839 年)清.林佩琴(羲桐)著。采輯清代中葉以前的醫(yī)家著作,對于溫病、報病、婦科、外科各證,述其原因,析其不同證侯和不同治法。
下石疽在膝上生,堅硬如石牽筋疼,皮色如常難潰斂,證由血滯外寒凝。
【注】此證生于膝間,無論膝蓋及左右,俱可以生。堅硬如石,牽筋疼痛,腫如雞卵,皮色不變,并無 熱,難消難潰,既潰難斂,最屬疲頑。由身虛,寒邪深襲,致令血瘀凝結(jié),而成腫潰。內(nèi)外治法,俱與中石疽參考。但此證腫潰俱涼,若涼化為熱,見諸善證者始吉;仍見惡證者,難痊。
下石疽圖(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