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外科心法要訣》 大小腸癰

    大小腸癰因濕熱,氣滯瘀血注腸中,初服大黃行瘀滯,膿成薏苡牡丹平。

    【注】此二證俱由濕熱氣滯凝結(jié)而成?;蚺︷鲅?,或產(chǎn)后敗瘀蓄積,流注于大腸、小腸之中。初起發(fā)熱,惡風(fēng),自汗,身皮甲錯,關(guān)元、天樞二穴隱痛微腫,按之腹內(nèi)急痛,大腸癰多大便墜腫,小腸癰多小水澀滯,脈俱遲緊,此時癰膿未成,宜大黃湯下之;瘀血利盡,若小水閉澀,仍宜大黃湯加琥珀末,木通利之自效。若癰成日久不潰,身皮甲錯,內(nèi)無積聚,腹急腹痛,身無熱而脈數(shù)者,系腸內(nèi)陰冷,不能為膿,宜薏苡附子散主之;若脈見洪數(shù),肚臍高突,腹痛脹滿不食,動轉(zhuǎn)側(cè)身則有水聲,便淋刺痛者,癰膿已成,宜薏苡湯主之;腹濡而痛,少腹急脹,時時下膿者,毒未解也,宜丹皮湯治之;如膿從臍出,腹脹不除,飲食減少,面白神勞,此屬氣血俱虛,宜八珍湯加牡丹皮、肉桂、黃 、五味子,斂而補之?;颊咿D(zhuǎn)身動作,宜徐緩而勿驚,慎之。如耽延日久,因循失治,以致毒攻五內(nèi),腹痛牽陰,腸胃受傷,或致陰器紫黑、腐爛,色敗無膿,每流污水,衾幃多臭,煩躁不止,身熱嗌干,俱屬逆證。

    關(guān)元穴又名小腸募,在臍下三寸。天樞穴又名大腸募,在臍旁開二寸。

    五臟六腑諸募穴圖(一)(圖缺)

    大黃湯

    大黃(銼、炒) 牡丹皮 硝石(研) 芥子 桃仁(炒,先以湯浸去皮、尖,雙仁勿用)

    上各等分,共銼碎,每用五錢,水二盅,煎至一盅,去渣,空心溫服。以利下膿血為度,未利再服。

    【方歌】大黃湯善治腸癰,少腹堅痛膿未成,牡丹皮與大黃炒,芥子桃仁硝石靈。

    薏苡附子散

    附子(炮,二分) 敗醬(五分) 薏苡仁(炒,一錢)

    上為末,每服方寸匕,以水二合煎,頓服,小水當(dāng)下?!度颉吩啤棉曹?、附子同前,敗醬用一兩一分,每四錢水盞半,煎七分,去渣,空心服。

    【方歌】薏苡附子散甲錯,腸癰腹脹痛脈數(shù),附子敗醬薏苡仁,為末水煎空心服。

    薏苡湯

    薏苡仁 栝蔞仁(各三錢) 牡丹皮 桃仁(泥,各二錢)

    水二盅,煎至一盅,不拘時服。

    【方歌】薏苡湯治腹水聲,腸癰便淋刺痛疼,牡丹皮共栝蔞子,還有桃仁薏苡仁。

    丹皮湯

    丹皮 栝蔞仁(各一錢) 桃仁(泥) 樸硝(各二錢) 大黃(五錢)

    水二盅,煎一盅,去渣入硝,再煎數(shù)滾,不拘時服。

    【方歌】丹皮湯療腸癰證,腹濡而痛時下膿,硝黃丹蔞桃仁共,水煎服之有奇功。

    八珍湯(見潰瘍門)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