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1624 年)明.張介賓(景岳)注。三十九卷。 把《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靈樞經(jīng)》分類編次為 12 類,390 條,條理分明。附圖翼十一卷、附翼四卷。注解每有獨到之見。
查古籍
(公元 1624 年)明.張介賓(景岳)注。三十九卷。 把《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靈樞經(jīng)》分類編次為 12 類,390 條,條理分明。附圖翼十一卷、附翼四卷。注解每有獨到之見。
《類證治裁》(公元 1839 年)清.林佩琴(羲桐)著。采輯清代中葉以前的醫(yī)家著作,對于溫病、報病、婦科、外科各證,述其原因,析其不同證侯和不同治法。
侵腦疽生透腦旁,濕火攻發(fā)屬太陽,穴名五處知其位,紅順紫逆要審詳。
【注】此疽生于透腦疽側(cè)下,由太陽膀胱經(jīng)濕火而成,穴名五處。紅腫高起, 熱疼痛,膿色如蒼蠟者,屬氣血俱實,順而易治;若紫陷無膿,根腳散大者,氣血兩虛,逆而難治。初起宜服荊防敗毒散汗之,次服內(nèi)疏黃連湯下之,將潰服托里透膿湯,已潰服托里排膿湯,外貼琥珀膏,圍敷沖和膏。其余內(nèi)外治法,俱按癰疽潰瘍門。
透腦侵腦疽圖(圖缺)
托里透膿湯
人參 白術(shù)(土炒) 穿山甲(炒研) 白芷(各一錢) 升麻 甘草節(jié)(各五分) 當歸(二錢) 生黃(三錢) 皂角刺(一錢五分) 青皮(炒,五分)
水三盅,煎一盅。病在上部,先飲煮酒一盅,后熱服此藥;病在下部,先服藥后飲酒;瘡在中部,藥內(nèi)兌酒半盅,熱服。
【方歌】托里透膿治癰疽,已成未潰服之宜,參術(shù)甲芷升麻草,當歸黃 刺青皮。
荊防敗毒散(見項部腦疽)
內(nèi)疏黃連湯 沖和膏(俱見腫瘍門)
托里排膿湯(見項部魚尾毒)
琥珀膏(見發(fā)際瘡內(n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