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查古籍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病條辨》(公元 1798 年)清.吳瑭(鞠通)著。六卷。依據(jù)葉桂的溫?zé)岵W(xué)說,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闡述風(fēng)溫、溫毒、暑溫、濕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
劉寄奴,味苦,氣溫,無毒。入心、脾、膀胱之經(jīng)。下氣,止心腹痛,下血消腫,解癰毒,滅湯火熱瘡,并治金瘡?!侗静荨分T書,言其能卻產(chǎn)后余疾,則誤之甚者也。寄奴性善走迅,入膀胱,專能逐水。凡白濁之癥,用數(shù)錢,同車前子、茯苓利水之藥服之,立時(shí)通快,是走而不守,產(chǎn)后氣血大虧耶,有瘀血,豈可用此迅逐之乎?夫走而不守之藥,何以能止金瘡之血。蓋寄奴非能止血,能逐血也。血欲外出,寄奴逐之,血不敢外出矣。此反治之道也。
或問劉寄奴,以治金瘡得名,而子謂非治金瘡之藥,非好異乎?夫寄奴逐血以止血,與治金瘡之說,兩無妨也。然而以之治金瘡,未見捷效,以之治白濁,實(shí)得神效。吾疑劉寄奴當(dāng)日治金瘡,或別有他藥,未必不借此惑世,英雄欺人,不可全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