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1742 年)清.吳謙(六吉)等編。九十卷。包括《訂正傷寒論注》、《訂正金匱要略注》、《刪補名醫(yī)方論》及“四診”、“運氣”、“傷寒”、“雜病”、“婦科”、“幼科”、 “痘疹”、“種痘“、“外科”、“刺灸”、“眼科”、“正骨”等心法要訣。各分子目,有圖說方論,此較簡明易學。
查古籍
(公元 1742 年)清.吳謙(六吉)等編。九十卷。包括《訂正傷寒論注》、《訂正金匱要略注》、《刪補名醫(yī)方論》及“四診”、“運氣”、“傷寒”、“雜病”、“婦科”、“幼科”、 “痘疹”、“種痘“、“外科”、“刺灸”、“眼科”、“正骨”等心法要訣。各分子目,有圖說方論,此較簡明易學。
丹參,味苦,氣微寒,無毒。入心、脾二經(jīng)。專調(diào)經(jīng)脈,理骨筋酸痛,生新血,去惡血,落死胎,安生胎,破積聚癥堅,止血崩帶下。腳痹軟能健,眼赤腫可消。辟精魅鬼祟,養(yǎng)正祛邪,治腸鳴亦效。僅可佐使,非君臣之藥,用之補則補、用之攻乃攻,藥籠中所不可缺也。其功效全在胎產(chǎn)之前后,大約產(chǎn)前可多加,產(chǎn)后宜少用,自然成功多,而取敗少也。
或問丹參世所共享,吾子又亟稱之,吾恐損胃傷脾不少也。是言何變余之深也。雖然余譽丹參,一乃曰僅可佐使,再乃曰產(chǎn)后多用取敗,非戒之辭乎??捎枚?,非教人不可用而又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