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查古籍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病條辨》(公元 1798 年)清.吳瑭(鞠通)著。六卷。依據(jù)葉桂的溫?zé)岵W(xué)說,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闡述風(fēng)溫、溫毒、暑溫、濕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
如久潰腐爛不堪,以洞天救苦丹三服,每服三錢,陳酒送服,醉蓋取汗。隔兩日又送一服,再隔兩日,再送一服。所隔之兩日,每日以醒消丸三錢,陳酒送服。服后毒水流盡,七日后再服醒消兩次,接服大棗丸,每日早晚各進五錢,雖危險者,亦可奏效。
馬曰∶丹方治梅毒濕毒,諸瘡爛潰一片,有數(shù)十孔,流臭水者可服。如癰疽爛潰,雖有數(shù)十孔,爛成一片,則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