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病源白滯痢者,腸虛而冷氣客之,薄于腸間,津液凝滯成白。故為白滯痢。(出第十七卷中)
廣濟療白膿痢方。
甘草(六分炙) 濃樸(十二分炙) 干姜 枳實 茯苓(各八分)
上五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六合,絞去滓,分為二服,日再服。
又療心腹脹滿,不能下食,及痢白膿方。
濃樸(五兩炙) 豆蔻(五枚) 甘草(一兩炙) 干姜(一兩)
上四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絞去滓,分為二服,日再。(并出第四卷中)
千金大桃花湯,主冷白滯痢腸痛方。
赤石脂(八兩) 干姜 當歸 龍骨(各三兩) 附子(炮) 牡蠣(各二兩熬) 芍藥甘草(炙各一兩) 人參(一兩半) 白術(shù)(一升)
上十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白術(shù),取九升,納藥,煮取三升,分為三服,膿者加濃樸三兩,嘔者加橘皮二兩。
又方:龍骨(六兩) 濃樸(三兩炙) 赤石脂(五兩) 當歸(一兩)
上四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為三服,日再服,熱加白頭翁十分,牡蠣三兩。
延年烏梅肉丸,主冷白膿痢,食不消方。
烏梅肉(熬) 熟艾 黃柏 甘草(炙各八分)
上四味搗篩,蜜丸如梧子,以飲服十五丸,日三服。忌同前。(出第七卷中)
必效白痢方。
麻子汁
上一味,以汁煮取綠豆,空腹飽服極效。
又方:黃連末
上一味以水和,每服三匕即愈。(并出第二卷中)
古今錄驗療白滯下,晝夜無復數(shù),龍骨湯方。
龍骨 牡蠣(各三兩煉) 烏梅肉 熟艾 白頭翁 干姜(各一兩) 女萎 黃連 當歸(各二兩) 甘草(六兩炙)
上十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二合,分服,日三夜一,斷便止。忌同前。(出第十卷中)
《諸病源候論》(公元 610 年)隋.巢元方著。五十卷。 共分 67 門、1720 節(jié),詳載各科疾病的病因、病狀。
《重樓玉鑰》(公元 1838 年)清.鄭梅澗(樞扶)撰。四卷。一、二卷論喉病的證冶方藥,三、四卷論喉病的針法。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病源白滯痢者,腸虛而冷氣客之,薄于腸間,津液凝滯成白。故為白滯痢。(出第十七卷中)
廣濟療白膿痢方。
甘草(六分炙) 濃樸(十二分炙) 干姜 枳實 茯苓(各八分)
上五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六合,絞去滓,分為二服,日再服。
又療心腹脹滿,不能下食,及痢白膿方。
濃樸(五兩炙) 豆蔻(五枚) 甘草(一兩炙) 干姜(一兩)
上四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絞去滓,分為二服,日再。(并出第四卷中)
千金大桃花湯,主冷白滯痢腸痛方。
赤石脂(八兩) 干姜 當歸 龍骨(各三兩) 附子(炮) 牡蠣(各二兩熬) 芍藥甘草(炙各一兩) 人參(一兩半) 白術(shù)(一升)
上十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白術(shù),取九升,納藥,煮取三升,分為三服,膿者加濃樸三兩,嘔者加橘皮二兩。
又方:龍骨(六兩) 濃樸(三兩炙) 赤石脂(五兩) 當歸(一兩)
上四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為三服,日再服,熱加白頭翁十分,牡蠣三兩。
延年烏梅肉丸,主冷白膿痢,食不消方。
烏梅肉(熬) 熟艾 黃柏 甘草(炙各八分)
上四味搗篩,蜜丸如梧子,以飲服十五丸,日三服。忌同前。(出第七卷中)
必效白痢方。
麻子汁
上一味,以汁煮取綠豆,空腹飽服極效。
又方:黃連末
上一味以水和,每服三匕即愈。(并出第二卷中)
古今錄驗療白滯下,晝夜無復數(shù),龍骨湯方。
龍骨 牡蠣(各三兩煉) 烏梅肉 熟艾 白頭翁 干姜(各一兩) 女萎 黃連 當歸(各二兩) 甘草(六兩炙)
上十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二合,分服,日三夜一,斷便止。忌同前。(出第十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