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溫?zé)峤?jīng)緯》(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著。五卷。搜集多種溫?zé)岵≈?,以《?nèi)經(jīng)》,張仲景等之說(shuō)為經(jīng),以葉桂(天士)、薛生白、陳平伯、余師愚等之說(shuō)為緯,辨別溫病的伏氣、外感、內(nèi)容豐 富。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病源牙齒痛者,是牙齒相引痛,牙齒是骨之所終,髓之所養(yǎng),手陽(yáng)明之支脈入于齒。若髓氣不足,陽(yáng)明脈虛,不能榮于牙齒,為風(fēng)冷所傷,故疼痛也又有蟲食于牙齒,則齒根有孔,蟲廣濟(jì)療牙齒疼痛,牙斷腫癢,齒根宣露方。
肥松節(jié)(四分) 細(xì)辛(二分) 蜀椒(二分) 胡桐律(四分)
上四味切,以清酒四升煮十沸,承熱含之,冷即吐卻,更含瘥止。
又療牙疼齒痛方。
取槐白皮(一握切)
上一味,以酢一升煮,去滓著鹽少許,適寒溫含。日三易之。
備急姚氏療牙齒疼痛方。
取枯竹,燒竹一頭以注錢上,得汁多著齒上即瘥。
必效療牙齒疼痛方。
防風(fēng) 附子 蜀椒(各二兩) 莽草(一兩炙)
上四味搗篩為散,溫清酒一盞和少許含,勿咽汁,以酒嗽口,十年患亦差止。
又方:獨(dú)頭蒜煨之,乘熱截一頭以熨痛上,轉(zhuǎn)易之,亦主蟲痛。
又礬石散,療牙齒疼痛,風(fēng)齲蟲食,挺根出,齒已落者方。
礬石(燒令汁盡) 藜蘆(炙) 防風(fēng) 細(xì)辛 干姜 白術(shù) 椒(汗) 甘草(炙)蛇床子 附子(炮各八分)
上十味搗篩為散,溫酒半升納散方寸匕,攪調(diào)含之,漱吐勿咽之,日三度差,百日齒已落者還生。每食時(shí),更以空酒漱去藥氣,然后吃食。
又療牙齒疼,肉宣露,風(fēng)疼效方。
莨菪子搗末,綿裹著痛上,吐卻汁,勿咽之良。
又方:獨(dú)活(十兩) 生地骨白皮(切三升) 細(xì)辛(一兩) 楓柳皮(一兩) 甘草(二兩炙)
上五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一升,細(xì)細(xì)含,勿咽,冷即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