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外臺秘要》 許仁則療瘧方四首

    許仁則此病之候,乃有數(shù)種,亦有宿患 癖,飲食失宜,因節(jié)氣初交,亦生此病,亦有痰積聚,久不通散,冷熱相攻,亦生此疾,亦有地居卑濕時屬暑熱,內(nèi)有宿病,外感惡氣,亦生此疾,亦有盛夏蒸熱飲冷,冷熱間隔秋夏氣交,亦生此疾,以要言之,終由飲食失常,寒暑乖宜,上熱下系將療之方,吐下為本,人有強羸,病有輕重,自須臨時斟酌,不可一概言之,此病別有祈禱厭禳而瘥者,自是人心妄識,畏愛生病,亦猶弓影成蠱耳,必有不誣此法,專意信之,亦任其從禳禱之道,雖然,必須資藥以救之,比見用藥攻療,無不瘥者,以法禳之,則有不效者,以此言之,明知病在于內(nèi),徒勞無外耳,此病之始,與天行不多別,亦頭痛骨肉酸楚,手足逆冷,口鼻喉舌干,好飲水毛聳,腰脊強欲反拗,小便赤,但先寒后熱,發(fā)作有時,可不審察,其發(fā)作日有準,凡經(jīng)七日以后,先服鱉甲等五味散,取快吐方。

    鱉甲(三兩生用) 常山(二兩) 甘草(二兩炙) 松蘿(二兩) 桂心(一兩)右藥搗篩為散,煮烏梅湯下,初服一方寸匕,日二服,稍稍加之,以得吐為限。忌人莧生蔥生菜海藻菘菜。

    又審其候若體力全強,日再服,每服皆取吐,自覺氣力不甚強,則每一服取吐,晚不須服,如全綿 ,事須取吐,則三兩日一服,經(jīng)五六度吐訖,但適寒溫將息,并食飲,使體氣漸強,若知病雖輕吐,根本未似得除,事須利之,以泄病勢,宜合當歸等六味散服之取利方。

    當歸(五兩) 白術(shù)(五兩) 細辛(四兩) 桂心(三兩) 大黃(五兩) 樸硝(四兩)右藥搗篩為散,平旦空肚以酒飲下,初服一方寸匕,日再服,稍稍加之,得利為度,候氣力強羸,取利多少,一一如前取吐法。忌桃李雀肉生蔥生菜。

    又依前鱉甲等五味散取吐,當歸等六味散利后,雖經(jīng)吐下,其源尚在,如更吐利,又慮羸,宜合鬼箭羽等十味丸服之方。

    細辛(四兩) 橘皮(四兩) 鬼箭羽(折看之如金色者二兩) 白術(shù)(五兩) 桂心(四兩)地骨皮(四兩) 蜀漆(二兩) 甘草(三兩炙) 當歸(五兩) 丁香(三兩)右藥搗篩,蜜和丸如梧子,煮烏梅飲下之,初服十五丸,日再,稍稍加至三十丸,服經(jīng)三五日后,若覺熱甚,每服藥后良久,任吃三兩口粥飲壓之。忌海藻菘菜桃李雀肉生蔥。

    又療此病,魯用釋深師一方,大有效,其方有巴豆皂莢藜蘆,三味作丸服雖經(jīng)困苦,一服永斷。(吳升同并出第一卷中)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朱世杰
  • 《外科啟玄》(公元 1604 年)明.申斗垣(拱宸、子極)著。十二卷。論述外科各病證治,有圖有方,敘述內(nèi)服外敷,針灸灸烙、熏點、刀割等法,都切實可行。

    作者:
  • 作者:
    祁坤
  • 作者:
  • 作者:祁宏源,清代醫(yī)家。浙江山陰縣人。其祖祁坤為太醫(yī)院判,精于外科。宏源家學(xué)淵源,亦精于外科醫(yī)理,奉敕與吳謙同修《醫(yī)宗金鑒》,其中之《外科心法》多為其家之經(jīng)驗,并以其祖之《外科大成》為藍本修訂而成。

    作者:
  • 作者:
    未知
  • 作者:
    薛己
  • 《外科正宗》(公元 1617 年)明.陳實功(若虛,毓仁)著。四卷。所敘疾病百余種,每病列病理、癥狀、診斷、治法、成敗病案,最后選列方劑。既重視內(nèi)治,也強調(diào)外治,既主張早期手術(shù),又反對濫施針刀。對截肢術(shù)、下頷正復(fù)術(shù)、死骨剔除術(shù)、鼻瘜肉摘除術(shù)、痔漏手術(shù)等有所發(fā)展。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