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病源傷寒病若表實里虛,熱氣乘虛而入,攻于腸胃,則下黃赤汁,若溫毒瓦斯盛,則腹痛壯熱,下膿血如魚腦,或如爛肉汁,若寒毒入胃,則腹?jié)M身熱下清谷,下清谷者,不可攻表,汗傷寒六七日下利,便發(fā)熱而痢,其人汗出不止者死,但有陰無陽故也。
下利有微熱,其人渴,脈弱者今自愈,脈沉弦者下重,其脈大者為未止,脈微數(shù)者為欲自止,雖發(fā)熱不死,少陰病八九日,而一身手足盡熱,熱在膀胱,必便血下利,脈反浮數(shù),尺中自澀,其人必圊膿血,少陰病下利,若利自止,惡寒而欲蜷,手足溫者可療,陽明病下利,傷寒下利日十余行,其人脈反實者死。(出第八卷中張仲景傷寒論陽明無下利證不可下或有云下利其脈浮大者此皆為虛以強(qiáng)下之故也,設(shè)脈浮革因爾腸鳴當(dāng)溫之與水即噦)仲景傷寒論傷寒本自寒下,醫(yī)復(fù)吐之下之不解者,寒格更逆吐下,食入還吐出者,屬干姜黃連人參湯主之方。
干姜 黃連 黃芩 人參(各三兩)
上四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再服之。忌豬肉冷水等。(出第六卷中)
又太陽病桂枝證,醫(y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屬葛根黃連湯方。
葛根(八兩) 黃連(三兩金色者) 黃芩(三兩切) 甘草(二兩)
上四味切,以水八升,先煮葛根減二升,掠去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分再服。
忌豬肉冷水海藻菘菜。(出第七卷中)
肘后療傷寒若下膿血者,赤石脂湯方。
赤石脂(二兩碎) 干姜(二兩切) 附子(一兩炮破)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溫分三服,后臍下痛者,加當(dāng)歸一兩,芍藥二兩,用水六升煮。忌豬肉。(范汪張文仲同)又主下利不能食者,兼療天行,黃連丸方。
黃連(一兩) 烏梅(二十枚炙燥)
上二味搗末,臘如博棋子一枚,蜜一升于微火煎,令可丸如梧子,一服十五丸日三。忌豬肉冷水。(出第一卷中)
又白通湯,療傷寒泄痢不已,口渴不得下食,虛而煩方。
大附子(一枚生削去黑皮破八片) 干姜(半兩炮) 甘草(半兩炙) 蔥白(十四莖)
上四味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溫分再服,渴微嘔心下停水者,一方加犀角半兩大良。忌海藻菘菜豬肉。(范汪同出第十四卷中張仲景傷寒論白通湯惟主少陰下利厥游無脈干躁而煩者白通加豬膽湯主之本無甘草仍不加犀角)范汪療傷寒腹中微痛不止下利,秦皮湯方。
秦皮(三兩) 黃連(四兩) 白頭翁(二兩) 阿膠(三兩)
上四味 咀三味,以水八升,煮得二升,絞去滓,納膠令烊,適寒溫,先食飲七合,日二服。忌豬肉冷水。
又豉薤湯,療傷寒暴下,及滯利腹痛方。
豉(一升) 薤白(一把寸切)
上二物,以水三升,煮令薤熟,漉去滓,分為再服,不瘥復(fù)作。
又蕙草湯,療傷寒除熱止下利方。
蕙草(二兩) 黃連(四兩) 當(dāng)歸(二兩)
上三味切,以水六升,煮得二升,適寒溫,飲五合,日三。忌豬肉冷水等物。
又療傷寒下利脈微,足厥冷,通草湯方。
通草(一兩) 干姜(一兩) 枳實(四兩炙) 人參(一兩) 附子(一枚炮令裂破)
上五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適寒溫,飲五合,日三,不瘥稍加至七合。忌豬肉。
(并出第三十卷中)
短劇犀角湯,療熱毒下黃赤汁,及赤如腐爛血,及赤滯如魚腦,腹痛壯熱,諸藥無效方
黃柏(一兩半) 黃芩(一兩半) 白頭翁(一兩) 黃連(二兩) 當(dāng)歸(一兩) 牡蠣(一兩半熬) 犀角(屑半兩) 艾葉(半兩) 石榴皮(一兩半) 桑寄生(一兩) 甘草(一兩炙)
上十一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忌豬肉冷水海藻菘菜。(出第六卷中古今錄驗同)集驗療傷寒后下利膿血,柏皮湯方。
黃柏(二兩) 黃連(四兩) 梔子仁(十四枚擘) 阿膠(一兩炙)
上四味切,以水六升,煮三味取二升,去滓,納膠令烊,溫分再服。忌豬肉冷水。(范汪同出第二卷中)
千金翼熱利下重,白頭翁湯主之方。
白頭翁(二兩) 黃柏(三兩) 黃連(三兩) 秦皮(三兩切)
上四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服一升,不愈更服。忌豬肉冷水。(范汪同出第十卷中此張仲景傷寒論方)崔氏療傷寒后赤白滯下無數(shù),阮氏桃花湯方。
赤石脂(八兩冷多白滯者加四兩) 粳米(一升) 干姜(四兩冷多白滯者加四兩切)
上三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服一升,不瘥復(fù)作,熱多則帶赤,冷多則帶白。(千金翼方不同加減稍別傷寒論千金范汪同張仲景傷寒論煮湯和赤石脂末一方寸匕服)又療傷寒熱利,黃連丸方。
黃連(三兩去毛) 當(dāng)歸(三兩) 干姜(二兩) 赤石脂(二兩切)
上四味搗篩,蜜和丸如梧子大,服三十丸,日三,叔尚書以療熱痢,是歲傳與東都當(dāng)方
諸軍營,及夏口戍人發(fā)者數(shù)千余人,余時亦復(fù)用之,亦佳,但時用之,不及諸湯速耳,當(dāng)服百丸許乃斷。忌豬肉冷水。(并出第一卷中)
張文仲陶氏傷寒下利,豉薤湯方。
豉(一斤綿裹) 薤白(一握) 梔子(十四枚擘破)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溫分三服,短劇云,此方主溫毒,及傷寒內(nèi)虛,外熱攻腸胃,下黃赤汁,及如爛肉汁,并去赤滯,下伏氣腹痛諸熱毒,悉土之,水四升,先煮梔子薤白令熟,納豉煮取二升,分三服。(千金備急方同)又療傷寒下利,惡血不止,犀角湯方。
干姜(一兩) 犀角(一兩末) 地榆(一兩) 蜜(二合)
上四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半,去滓,下蜜更煮至一升,分三服,自愈,此治熱毒蠱利。(千金同并出第十五卷中)
《丹溪心法》(公元 1347 年)元.朱震亨(彥修、丹溪)著。五卷。 分 100 門,包括外感、內(nèi)傷、外證、婦科、幼科等,前有十二 證見證等六篇,后附“丹溪翁傳”。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病源傷寒病若表實里虛,熱氣乘虛而入,攻于腸胃,則下黃赤汁,若溫毒瓦斯盛,則腹痛壯熱,下膿血如魚腦,或如爛肉汁,若寒毒入胃,則腹?jié)M身熱下清谷,下清谷者,不可攻表,汗傷寒六七日下利,便發(fā)熱而痢,其人汗出不止者死,但有陰無陽故也。
下利有微熱,其人渴,脈弱者今自愈,脈沉弦者下重,其脈大者為未止,脈微數(shù)者為欲自止,雖發(fā)熱不死,少陰病八九日,而一身手足盡熱,熱在膀胱,必便血下利,脈反浮數(shù),尺中自澀,其人必圊膿血,少陰病下利,若利自止,惡寒而欲蜷,手足溫者可療,陽明病下利,傷寒下利日十余行,其人脈反實者死。(出第八卷中張仲景傷寒論陽明無下利證不可下或有云下利其脈浮大者此皆為虛以強(qiáng)下之故也,設(shè)脈浮革因爾腸鳴當(dāng)溫之與水即噦)仲景傷寒論傷寒本自寒下,醫(yī)復(fù)吐之下之不解者,寒格更逆吐下,食入還吐出者,屬干姜黃連人參湯主之方。
干姜 黃連 黃芩 人參(各三兩)
上四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再服之。忌豬肉冷水等。(出第六卷中)
又太陽病桂枝證,醫(y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屬葛根黃連湯方。
葛根(八兩) 黃連(三兩金色者) 黃芩(三兩切) 甘草(二兩)
上四味切,以水八升,先煮葛根減二升,掠去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分再服。
忌豬肉冷水海藻菘菜。(出第七卷中)
肘后療傷寒若下膿血者,赤石脂湯方。
赤石脂(二兩碎) 干姜(二兩切) 附子(一兩炮破)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溫分三服,后臍下痛者,加當(dāng)歸一兩,芍藥二兩,用水六升煮。忌豬肉。(范汪張文仲同)又主下利不能食者,兼療天行,黃連丸方。
黃連(一兩) 烏梅(二十枚炙燥)
上二味搗末,臘如博棋子一枚,蜜一升于微火煎,令可丸如梧子,一服十五丸日三。忌豬肉冷水。(出第一卷中)
又白通湯,療傷寒泄痢不已,口渴不得下食,虛而煩方。
大附子(一枚生削去黑皮破八片) 干姜(半兩炮) 甘草(半兩炙) 蔥白(十四莖)
上四味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溫分再服,渴微嘔心下停水者,一方加犀角半兩大良。忌海藻菘菜豬肉。(范汪同出第十四卷中張仲景傷寒論白通湯惟主少陰下利厥游無脈干躁而煩者白通加豬膽湯主之本無甘草仍不加犀角)范汪療傷寒腹中微痛不止下利,秦皮湯方。
秦皮(三兩) 黃連(四兩) 白頭翁(二兩) 阿膠(三兩)
上四味 咀三味,以水八升,煮得二升,絞去滓,納膠令烊,適寒溫,先食飲七合,日二服。忌豬肉冷水。
又豉薤湯,療傷寒暴下,及滯利腹痛方。
豉(一升) 薤白(一把寸切)
上二物,以水三升,煮令薤熟,漉去滓,分為再服,不瘥復(fù)作。
又蕙草湯,療傷寒除熱止下利方。
蕙草(二兩) 黃連(四兩) 當(dāng)歸(二兩)
上三味切,以水六升,煮得二升,適寒溫,飲五合,日三。忌豬肉冷水等物。
又療傷寒下利脈微,足厥冷,通草湯方。
通草(一兩) 干姜(一兩) 枳實(四兩炙) 人參(一兩) 附子(一枚炮令裂破)
上五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適寒溫,飲五合,日三,不瘥稍加至七合。忌豬肉。
(并出第三十卷中)
短劇犀角湯,療熱毒下黃赤汁,及赤如腐爛血,及赤滯如魚腦,腹痛壯熱,諸藥無效方
黃柏(一兩半) 黃芩(一兩半) 白頭翁(一兩) 黃連(二兩) 當(dāng)歸(一兩) 牡蠣(一兩半熬) 犀角(屑半兩) 艾葉(半兩) 石榴皮(一兩半) 桑寄生(一兩) 甘草(一兩炙)
上十一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忌豬肉冷水海藻菘菜。(出第六卷中古今錄驗同)集驗療傷寒后下利膿血,柏皮湯方。
黃柏(二兩) 黃連(四兩) 梔子仁(十四枚擘) 阿膠(一兩炙)
上四味切,以水六升,煮三味取二升,去滓,納膠令烊,溫分再服。忌豬肉冷水。(范汪同出第二卷中)
千金翼熱利下重,白頭翁湯主之方。
白頭翁(二兩) 黃柏(三兩) 黃連(三兩) 秦皮(三兩切)
上四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服一升,不愈更服。忌豬肉冷水。(范汪同出第十卷中此張仲景傷寒論方)崔氏療傷寒后赤白滯下無數(shù),阮氏桃花湯方。
赤石脂(八兩冷多白滯者加四兩) 粳米(一升) 干姜(四兩冷多白滯者加四兩切)
上三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服一升,不瘥復(fù)作,熱多則帶赤,冷多則帶白。(千金翼方不同加減稍別傷寒論千金范汪同張仲景傷寒論煮湯和赤石脂末一方寸匕服)又療傷寒熱利,黃連丸方。
黃連(三兩去毛) 當(dāng)歸(三兩) 干姜(二兩) 赤石脂(二兩切)
上四味搗篩,蜜和丸如梧子大,服三十丸,日三,叔尚書以療熱痢,是歲傳與東都當(dāng)方
諸軍營,及夏口戍人發(fā)者數(shù)千余人,余時亦復(fù)用之,亦佳,但時用之,不及諸湯速耳,當(dāng)服百丸許乃斷。忌豬肉冷水。(并出第一卷中)
張文仲陶氏傷寒下利,豉薤湯方。
豉(一斤綿裹) 薤白(一握) 梔子(十四枚擘破)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溫分三服,短劇云,此方主溫毒,及傷寒內(nèi)虛,外熱攻腸胃,下黃赤汁,及如爛肉汁,并去赤滯,下伏氣腹痛諸熱毒,悉土之,水四升,先煮梔子薤白令熟,納豉煮取二升,分三服。(千金備急方同)又療傷寒下利,惡血不止,犀角湯方。
干姜(一兩) 犀角(一兩末) 地榆(一兩) 蜜(二合)
上四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半,去滓,下蜜更煮至一升,分三服,自愈,此治熱毒蠱利。(千金同并出第十五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