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黃帝內經太素》 陰陽大論

    ①“陰陽大論”,蕭本原缺。今據(jù)仁和寺本補。

    平按:此篇自“傷腫”上殘脫,篇目亦不可考。故自“黃帝曰”以下至“痛形”,謹依《素問》卷二第五《陰陽應象大論》補入。自“傷腫”以下至末,見《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又見《甲乙經》卷六第七,惟編次小異。

    編者按:此篇蕭本原缺篇名及自篇首至“傷腫”一段,今自仁和寺本補齊。凡增補部分均以今本《素問》、《甲乙經》???,并依蕭氏體例記于“

    編者按”之后。

    黃帝問于岐伯曰:陰陽者,天地之道,

    道者理也,天地有形之大也。陰陽者氣之大,陰陽之氣,天地之形,皆得其理以生萬物,故謂之道也。

    編者按:“黃帝問于岐伯曰”,《素問》作“黃帝曰”;“道”后有“也”字。

    萬物之綱紀也,

    形氣之本,造化之源,由乎陰陽,故為其綱紀。

    編者按:“也”字,《素問》無。

    變化之父母也,

    萬物之生,忽然而有,故謂之化也。化咸□已,□異百端,謂之變也,莫不皆以陰陽雄雌合成變化,故曰□□。

    編者按:“也”字《素問》無。注“故曰”后所缺二字,仁和寺本只剩前一字上部,略似“父”字,據(jù)經文謹擬作“父母”二字。

    生殺之本始也,

    陰為殺本,陽為生始。

    編者按:“也”字,《素問》無。

    神明之府也。

    兩儀之□謂□神明。玄元皇帝曰:“天不走轉,日月不能行,風不能燥,雨不能潤,誰使之爾,謂之神明。”斯則陰陽之所不測,化陰陽以為神,通窈冥以忘知,鏡七曜而為測,一也。人法天地,具有五臟六腑四肢百體,中有鑒物之靈,為神明二也。亦以陰陽和氣,故得神而無初,故為府也。

    編者按:注“曰”字,仁和寺本缺,謹據(jù)文義加。“窈冥”二字,原本略殘,細考其形,當為此二字。

    治病者必求于本,

    本謂陰陽。

    編者按:“者”字,仁和寺本蟲蝕不完,觀其剩形,似“者”字,此字《素問》無。

    故積陽為天,積陰為地。

    夫太極□生兩儀,即有兩,陰陽二氣。二氣之起,必有兩儀之形,是即託形生氣,積氣成形,故積清陽以為天形,積濁陰以為地形。

    編者按:注“太”字殘缺;“託”字,亦缺末筆,均據(jù)文義補。

    陰靜陽躁,

    陰氣至靜,陽氣主躁。

    陽生陰長,

    少陽,春也,生起萬物;少陰,秋也,長熟萬物。

    陰殺陽藏。

    五月是陽,起一陰爻,殺氣者也;十一月是冬藏,起一陽爻,生氣者也。有本云:陰生陽殺也。

    編者按:《素問》、《甲乙經》均作“陽殺陰藏”。注“陰生陽殺也”后,原衍一“之”字,今刪,仁和寺本衍“之”字處甚多,均徑刪,不再舉。

    陽化氣,陰成形。

    陰陽化起物氣,以陽為父,故言陽也;陰陽共成于形,以陰為母,故言陰也。

    寒極生熱,熱極生寒。

    物極而變,亦自然之所然耳也。

    寒氣生濁,熱氣生清。

    陰濁為地,寒氣所以起;陽清為天,熱氣所以生也。

    編者按:注“陰濁”二字原殘,“濁”字右半部尚可辨,擬作此二字,與下句“陽清”二字互文。

    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脹。

    清氣□陽在上,濁氣為陰在下。今濁陰脫虛,清陽下并,以其陽盛,所以飧泄也。清陽既虛,濁陰上并,以其陰盛,所以□脹飧泄也,食不化而出也。

    此陰陽反祚②也,病之逆順也。

    祚,福也。逆之則為反,順之為福也。

    編者按;“祚”字,原鈔右半部殘,當為此字,《素問》、《甲乙經》均作“作”?!绊槨?,《素問》、《甲乙經》均作“從”。

    ②仁和寺本“祚”字旁注有“乍故反”三字。

    故清陽為天,濁陰為地;地氣上為云,天氣下為雨;

    地之濁氣上升,與陽氣合為云;天之清氣上降,與陰氣合為雨也。

    雨出地,氣出天,

    雨是地之陰氣,上升得陽為雨;氣是天之陽氣,下降得陰為氣。氣,霧。

    編者按:此二句《素問》、《甲乙經》均作“雨出地氣,云出天氣”。注“霧”字后,疑脫“也”字。

    故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

    夫陰陽者,有名而無形也,所以數(shù)之可十,離之可百,散之可千,推之可萬,故有上下清濁陰陽、內外表里陰陽等,變化無窮也。內外者,脈內營氣稱為清陰,脈外衛(wèi)氣名為濁陽,是則陰清陽濁者也。言上下者,清陽為天,濁陰為地,是則陽清陰濁者也。彼說內外清濁陰陽,此言上下清濁陰陽也。是以谷入于胃,分為四道,出于上焦,剽悍行于分肉之間,日五十周□衛(wèi)氣也。起于中焦,并行于胃口,出上焦之后,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肺脈,行于經隧,化而為血,以奉生身,名曰營氣;其衛(wèi)氣上行于□面,以資七竊,故曰清陽出上竅也。若以內外陰陽,則內者為清,外者為濁;若以上下陰陽,則上者為清,下者為濁,有此不同。濁者,別回腸下行,故曰濁陰陽出下竅也。

    編者按:注“五十周”后所缺一字,謹擬作“于”字。“起于中焦”,“起”字原殘右半部,今據(jù)文義加?!八怼弊謿?,據(jù)文義加?!跋抡邽闈帷?,“者”字殘,據(jù)文義加?!皾彡庩枴?,“陽”字疑衍。

    清陽發(fā)腠理,

    此名衛(wèi)氣為清陽,發(fā)腠理,即濁為清也。

    濁陰走五臟;

    此名營氣為濁陰,走于五臟,即清為濁也。

    清陽實四肢,濁陰實六腑。

    四肢、六腑雖□為陽,復分陰陽也。四肢在外,故清氣實之;六腑在內,故濁谷實之。

    編者按:后“實”字,《素問》、《甲乙經》均作“歸”字。注“雖”字后殘缺一字,只余右半“刂”形,據(jù)文義似當為“同”字,待考。

    水為陰,火為陽,

    五谷為食中水冷,謂之陰也;食中火熱,為之陽也。

    陽為氣,陰為味。

    食中火熱,發(fā)谷五氣也;食中水冷,發(fā)谷五味也。

    味歸形,

    五味各入于臟,以成一形。

    形歸氣。

    陰形陽氣有也。

    氣歸精,

    氣生五味精等。

    編者按:“氣歸精”之后,《素問》、《甲乙經》均有“精歸化”三字。

    精食氣,

    五味精華,五氣變?yōu)椤?/p>

    編者按:注“味”字,原鈔殘缺下半部;“精”字,右半上部殘,均據(jù)文義補。“變?yōu)椤倍?,疑乃“為變”之誤。

    形食味,

    得于形者,以食為味。

    味傷形,

    五味各走其臟,淫則各傷其臟。

    編者按:“味傷形”之前,《素問》、《甲乙經》均有“化生精,氣生形”六字。

    氣傷精,精化于氣,

    精本從氣化,有氣淫還,各傷其精也。

    編者按:“于氣”,《素問》、《甲乙經》均作“為氣”。

    氣傷于味。

    食中氣盛,定傷五味。

    味出下竅,氣出上竅。

    五味糟粕為大小便也,谷氣不行經隧者,積于胸中,成于□□也。

    編者按:“味”字之前,《素問》、《甲乙經》均有“陰”字;“氣”字之前,均有“陽”字。注“于”字后所缺二字,原鈔殘,似“吐利”二字。

    味厚為陰,薄為陰之陽;

    夫陰陽之道,推之可萬也。如五味是陰,味之厚薄亦是陰陽,故味之厚者,陰中之陰,味薄者,陰中之陽也。

    編者按:“厚”字之后,《素問》、《甲乙經》均有“者”字。

    氣厚為陽,薄為陽之陰;

    五氣是陽,氣之厚薄又是陰陽,故氣之厚者,陽中之陽,氣之薄者,陽中之陰也。上下、貴賤、吉兇、福禍等,萬物皆然。

    編者按:“厚”字之后,《素問》、《甲乙經》均有“者”字。“薄為陽”,“陽”字原缺,謹據(jù)《素問》、《甲乙經》補。

    味厚則泄,薄則通。氣薄則泄,厚則發(fā)。

    味厚氣薄,則上下吐泄;味薄氣厚則上下通發(fā)。

    編者按:“氣薄則泄,厚則發(fā)”,《素問》、《甲乙經》作“氣薄則發(fā)泄,厚則發(fā)熱”。

    壯火之氣衰,少火之氣壯。

    壯盛火熱之氣,盛必衰也。少微火暖之氣,必為壯盛。此陰陽之□也。

    壯火食氣,氣食少火。壯火散氣,少火生氣。

    壯火壯盛,食氣必衰;氣食少火,氣得□壯。故得壯火之盛,必散于氣,少火之微定聚生氣也。

    編者按:注“衰”字,原鈔殘右半部,觀其剩形,復考經文,當為“衰”字。

    氣味辛甘發(fā)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

    氣之味□是□□甘□陰之厚者,發(fā)散薄為陽也。酸苦薄者為陽,下涌泄者為陰也。

    編者按:注“味”字,原鈔殘下半部,觀其剩形,似“味”字。

    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

    夫陰陽和,物生者也。今陽虛者,陰必并之,陰并陽者,是則陰勝,故陽病□。陰虛亦爾。

    編者按:“陽病”,“陽”字仁和寺本誤作“湯”,今據(jù)《素問》、《甲乙經》改。

    陰病則熱,陽病則寒。

    陰病陽勝,故熱;陽病陰勝,故寒也。

    編者按:二“病”字,《素問》均作“勝”,《甲乙經》同,亦作“病”。

    重熱則寒,重陰則熱。

    謂陰陽極。

    編者按:此二句《素問》、《甲乙經》均作“重寒則熱,重熱則寒”。

    寒傷形,熱傷氣。

    形者,和陰也;氣者,和陽也。寒甚有傷于形,熱甚傷奪其氣,斯之常。

    氣傷痛,

    衛(wèi)氣行于膚□之中,邪氣客于膚肉,壅遏衛(wèi)氣,迫于分肉,故痛。

    編者按:注“之中”前所缺一字,據(jù)下文“客于膚肉”,疑當作“肉”字。

    形傷腫。

    既迫痛傷形,即便為腫也。

    編者按:自篇首至“傷腫”二字,蕭本原缺,今據(jù)仁和寺本補入。

    故先痛而后腫者,氣傷形也;

    先邪傷衛(wèi)氣致痛,后形腫者,謂衛(wèi)氣傷及于形也。

    先腫而后痛者,形傷氣也。

    邪先客于皮膚為腫,而后壅衛(wèi)氣為痛者,謂形傷及于氣也。

    風勝則腫,燥勝則干,

    邪風客于皮膚,則為□腫也;邪熱燥于皮膚,則皮干無汗。

    平按:《素問》、《甲乙經》“腫”均作“動”;“腫”下均有“熱勝則腫”句。

    寒勝則胕,

    扶付反,檢義當腐,寒勝肉熱,肉當腐。

    平按:“胕”《素問》、《甲乙經》均作“浮”。

    濕勝則濡。

    陰濕氣盛,則多汗也。

    平按:“濡”下,《素問》、《甲乙經》均有“瀉”字。

    天有四時五行,

    天之用也。

    以生長收藏,

    四時之用。

    以生寒暑燥濕。

    五行所生也。有本有“風”,謂具五者也。

    平按:“濕”下,《素問》、《甲乙經》均有“風”字。

    人有五臟,

    人之有也。

    有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

    五氣,五臟氣也。喜怒等,心、肺、肝、脾、腎五志者。

    平按:“有五氣”《素問》作“化五氣”,《甲乙經》作“化為五氣”?!跋病鄙?,《素問》、《甲乙經》均有“生”字。

    故喜怒傷氣,

    內傷者也。

    寒暑傷形。

    外傷者也。

    故曰喜怒不節(jié),寒暑過度,生乃不固。

    內外傷已,生得堅固不道夭者,未之有也。

    平按:《素問》無“故曰”二字;此節(jié)以上有“暴怒傷陰,暴喜傷陽。厥氣上行,滿脈去形”十六字,《甲乙經》同。

    重陰必陽,重陽必陰。故曰:冬傷于寒,春必病溫;

    傷,過多也。冬寒,陰也。人于冬時,溫衣熱食,腠理開發(fā),多取寒涼以快其志者,寒入腠理,腠理遂閉,內行臟腑,至春寒極,變?yōu)闇夭∫病?/p>

    平按:“病溫”,顧本《素問》作“溫病”,趙府本《素問》仍作“病溫”。

    春傷于風,夏生飧泄;

    春風,陽也。春因腠理開發(fā),風入腠閉,內行臟腑腸胃之中,至夏飧泄也。飧,水洗飯也,音孫,謂腸胃有風,水谷不化而出也。

    夏傷于暑,秋必痎瘧;

    夏因汗出,小寒入腠,藏之于內,至□氣發(fā),腠理外閉,風氣內發(fā),以成痎瘧。痎,音皆。

    平按:《素問》“秋生”作“秋必”。注“氣發(fā)”上原缺一字,玩經文應作“秋”,袁刻作“夏”。

    秋傷于濕,冬生咳嗽。

    秋多雨濕,人傷受濕,濕從上下,至冬寒并傷肺,故成咳嗽也。愷代反,又邱吏反,謂逆氣也。

    平按:自此以下《素問》有“帝曰:余聞上古圣人”至“陽在外,陰之使也”一段,其文甚長,中間新校正所引《太素》及楊注甚多,當在今本所闕七卷中,惜不可考矣。

    黃帝問曰:法陰陽奈何?

    陰陽者,天地綱紀,變化父母,養(yǎng)生之道,法之以成,故問之。

    岐伯答曰:陽勝則身熱,

    陽勝八益為實,陰勝七損為虛。言八益者:身熱,一益也,陰弱陽盛,故通身熱也。

    腠理閉,

    二益也。陽開腠理,過盛則閉。

    而粗

    三益也。熱盛則腠理皮上粗澀也。

    平按:“而粗”《素問》作“喘粗”,《甲乙經》作“喘息粗”。

    為之俛仰,

    四益也。熱盛上下,故身俛仰。

    平按:“俛仰”《甲乙經》作“后悶”。

    汗不出而熱,

    五益也。陰氣內絕,故汗不出,身仍熱。

    干齒

    六益也。熱盛至骨,故齒干也。

    平按:《素問》、《甲乙經》作“齒干”。

    以煩悗,

    七益也。熱以亂神,故煩悶也。

    平按:“悗”《素問》作“冤”,《甲乙經》作“悶”。

    腹?jié)M死,

    八益也。熱盛胃中,故腹?jié)M也。前已七益,復加腹?jié)M,故致死。

    平按:“滿”《甲乙經》作“脹”。

    能冬不能夏。

    以其內熱,故能冬之大寒,不能夏之小熱。

    平按:二“能”字《甲乙經》作“耐”。

    陰勝則身寒,

    下言七損也:身寒,一損也,身苦寒。

    汗出,

    二損也。無陽禁腠,故汗出。

    身常凊,

    三損也。凊,冷也,身皮膚常冷也。

    平按:《素問》、《甲乙經》“凊”作“清”,袁刻亦作“清”。

    數(shù)栗

    四損也。數(shù)數(shù)戰(zhàn)栗也。

    而寒,

    五損也。戰(zhàn)而復寒也。

    寒則厥,

    六損也。寒則手足逆冷也。

    厥則腹?jié)M死,

    七損也。前已六損,復加冷氣滿腹,冷氣滿腹故致死也。

    能夏不能冬。

    寒人遇熱,故堪能也。

    平按:兩“能”字,《甲乙經》均作“耐”。

    此陰陽更勝之變也,病之形能也。

    此是陰陽變極之理,亦是人之病所能也。

    黃帝問曰:調此二者奈何?

    陰陽相勝,遂有七損八益,虛實不和,故謂調之。

    岐伯答曰:能去七損八益,則二者可調也;

    損者,損于身;益者,益于病。若人能修道察同,去損益之病,則陰陽氣和,無諸衰老,壽命無窮,與天地同極也。

    平按:“去”《素問》、《甲乙經》均作“知”。

    不知用此,則蚤衰。

    人不修道,不去損益,則陰陽不調,是謂不道,不道早衰也。

    平按:注“不道”二字,原鈔重,袁刻刪去,不合,仍依原鈔。

    衰之節(jié),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

    始衰時節(jié),年四十也。六腑為陽氣,五臟為陰氣。人年四十,五臟陰氣自半已衰,腠理始疏,榮華頹落,發(fā)鬢頒白,行立之起,坐臥之居,日漸已衰也。

    年五十,體重,耳目不聰明矣。

    人年五十,脾氣衰,故體重。肝氣衰,故目不明。腎氣衰,故聽不聰也。

    年六十,陰痿,大氣衰,九竅不利,

    人年六十,腎氣衰,精氣減,筋弛,故宗筋痿也。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為大氣也,其氣皆上于面而走空竅,其精陽氣上于目而為睛,其別氣走于耳而為聽,其宗氣上出于鼻而為臭,其濁氣出于胃走唇舌而為味,今經脈、大氣皆衰,故九竅不利。

    下虛上實,涕泣俱出。

    腰以上為陽,以居上也;腰以下為陰,以居下也。年六十者,精減陰痿,行步無力,即下虛上實也。神衰失守,故涕泣俱出。

    平按:“出”下,《素問》有“矣”字。

    故曰:知之則強,

    知察于同,去七損八益,其身日強。

    不知則老。

    人察于異,有損有益,故身速衰也。玄元皇帝曰: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此之謂也。

    故同名異邪。

    道理無物不通,故同名也。物有方殊,故異邪也。

    平按:“故同名異邪”句,《素問》作“故同出而名異耳”。注“方殊”,“方”字疑是“萬”字之誤。

    智者察同,愚者察異,

    察,觀也。智者反物觀道,愚者反道觀物。

    愚者不足,智者有余,有余則耳目聰明,身體輕強,年老復壯,壯者益理。

    愚者觀物,有三不足:目暗耳聾,則視聽不足也;體重力衰,則身不足也;老者日衰,壯者日老,則壽不足也。智者觀道,神清性明,故三有余也:視聽日勝,則耳目有余也;身強體輕,則身有余也;年老反同乳子之形,年壯更益氣色之理,則壽有余。

    平按:《素問》“年老”作“老者”;“理”作“治”。

    是以圣人為無為之事,

    圣人,謂廣成子等也。忘物喪我,任物之動,即為無為之事也。

    平按:注“無為”,袁刻作“無物”。

    樂恬憺之能,

    怡神適性,即樂恬淡之能也。

    從欲快志于虛無之守,

    圣人欲無欲之欲,志無求之志,故從快于虛無。不失其道,謂之守也。

    故壽命無窮,與天地終,此圣人之治身也。

    虛無守者,其神不擾,其性不穢。性不穢,故外邪不入;神不擾,故臟腑□內,與虛無同道,與天地齊德,遂獲有余無窮之壽也。故廣成子語黃帝曰:“吾以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神將自守,故人盡死,而我獨存。”即其事也。斯乃圣人理身之道也。

    平按:注“臟腑”下,原鈔空一格,傍注“安欣”二字。

    天不足西北,故西方陰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地不滿東南,故東方陽也,人左手足不如右強也。

    夫天地者,形之大也。陰陽者,氣之大也。大形而生萬形,則大形以為父母,萬形為子也。故大形有所不足而生萬物,萬物不可足也。故人頭法天,則右耳目聰明不足也;手足法地,故左手足便強不足也。以其天陽不足西北,地陰不足東南故也。

    平按:《素問》“西方”作“西北方”;“東方”作“東南方”。

    黃帝問曰:何以然?岐伯答曰:東方陽也,其精并上,故上明而下虛,故使耳目聰明而手足不便也;

    東方是陽,陽氣上升,故上實下虛,則人左箱上勝下劣也。

    平按:《素問》“陽也”下有“陽者”二字;“并上”作“并于上,并于上”六字;“故上明”作“則上明”。

    西方陰也,陰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則下盛而上虛,故其耳目不聰明而手足便也。

    西方是陰,陰氣下沉,故下實上虛,則人右箱下勝上劣也。

    平按:此段原鈔無,謹據(jù)《素問》補于“西方是陰”注上。

    故俱感于邪,其在上也則右甚,在下則左甚,此天地陰陽所不能全,故邪居之。

    非直左右陰陽虛處耳目手足有所不善,然左右俱感于邪,虛處獨甚,今人患手足左甚,耳目右甚,即其事也。則天地陰陽有所不全,人法天地,何取可具其全。非直人有不全,萬物皆爾,不可全也。故圣人法天則地,中順萬物,居不得已,安于不足,是謂攝生之大妙。

    平按:注“已安”下,袁刻有“居也”二字,乃因原“安”字右

    旁有此二字,不宜混入正文。

    故天有精,地有形;

    天有氣之精,成人耳目;地有質之形,成人手足。

    天有八紀,地有五里,故能為萬物父母。

    天有八風之紀,紀生萬物;地有五行之理,理成萬物。故為父母也。

    平按:“理”《素問》作“里”;“物”下,《素問》有“之”字。

    清陽上天,濁陰歸地,

    故陰陽和也,稱為萬物;陰陽離也,號為天地也。

    是故天地之動靜,神明為之紀,故能以生長化成收藏,終而復始。

    是故以天之動也,以地之靜也,以神明御之為綱紀也,三者備,故能為四時生長化成收藏終始者也。

    平按:“紀”上,《素問》有“綱”字;“化成”二字,《素問》無。

    唯賢人上配天以養(yǎng)頭,下象地以養(yǎng)足,中象人事以養(yǎng)五臟。

    人頭象天,故配天養(yǎng)頭,使七竅俱美,同七曜之明也。足以象地,故使五①常安,同山岳雙鎮(zhèn)也。中身象于人事,人有五臟,余禽獸等有不具者,故象人事以養(yǎng)五臟,同真人。

    平按:“中象”,“象”字《素問》作“傍”。注“雙”字原缺,原校作“雙”。

    ①“五”,人衛(wèi)本注曰:疑當作“兩足”二字。

    天氣通于肺,

    肺為四臟上蓋,是人之天,故天氣通肺也。

    地氣通于咽,風氣通于肝,

    咽中入食,以生五臟六腑,故地氣通咽也。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故風氣通于肝。

    平按:“咽”《素問》作“嗌”。

    雷氣通于心,

    心能覺動四肢百體,故雷氣通心也。

    榖氣通于脾,

    五谷滋味入脾,故谷氣通脾也。

    平按:“榖”《素問》作“谷”。

    雨氣通于腎。

    雨者水也,故雨氣通腎也。

    六經為川,

    三陰三陽六經之脈,流諸血氣以注腸胃,故為川也。

    平按:“川”,袁刻作“水”,注同。

    腸胃為海,

    夫海者,一則眾川歸之,二則利澤萬物。腸胃為彼六經所歸,又滋百節(jié),故為海也。

    九竅為水注。

    聲色芳味如水,從外流于上之七竅,注入經川,溲后糟粕之水,從內出下二竅也。有本為“外注”,理亦相似。

    平按:注“經川”,“川”字,袁刻作“水”。

    水注之氣。以天地為之陰陽,

    聲色芳味之氣,從外入內有養(yǎng),故以地為陰也。糟粕溲后,從內出外得通,故以天為陽也。

    平按:《素問》“水注”二字不重。

    陽之汗,以天地雨②名之,

    陽發(fā)腠理出汗,同天地間雨,故汗名雨也。

    ②“雨”字之前,《素問》有“之”字。

    氣以天地之風。

    前明人汗,以天地之雨為名;則人之氣,以天地之風為名也。

    平按:《素問》“氣”上有“陽之”二字;“內”上有“疾”字;“風”下有“名之”二字。

    暴氣象雷,

    人身中氣,上下有聲,故象雷也。

    氣逆象陽。

    無陰之陽即為災,故氣逆不和者,象于陽也。

    平按:“氣逆”《素問》、《甲乙經》均作“逆氣”。

    故治不法天之紀,不用地之理,則災害至矣。

    為家為國之道,不依天之八綱,地之五理,國有亡破之災,身有夭喪之害也。

    故風之至,傍如風雨。

    風,謂天之邪氣者也。邪氣至,觸身傍,傷人體者,如暴風雨入人腠理,漸深為病者也。

    平按:“風”上,《素問》有“邪”字。“傍”《素問》、《甲乙經》均作“疾”。

    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膚,其次治筋脈,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臟,五臟半死半生。

    善者,謂上工善知聲色形脈之候,妙識本標,故療皮毛,能愈臟腑之病,亦療臟腑,能除皮毛之疾。故病在皮毛,療于皮毛;病在五臟,療于五臟?;虿\而療淺,或病深而療深,或病淺而療深,或病深而療淺,皆愈者,斯為上智十全者也。今夫邪氣始入皮毛之淺,遂至五臟之深,上工療之有十,五死五生者,以其陰陽兩感深重故也。

    平按:“五臟”二字,袁刻不重。“五臟”下,《素問》有“治五臟者”四字。

    故天之邪氣,感則害五臟;

    謂天降八正虛風,從沖上來,為損至深,故害五臟也。

    平按:“害”下,《素問》有“人”字。

    水谷之寒溫,感則害六腑;

    天地之間資生氣味,謂水谷也。六腑貯于水谷,節(jié)之失和,次害六腑也。

    平按:《素問》“溫”作“熱”;“害”下有“于”字。

    地之濕氣,感則害皮肉筋脈。

    腎為水臟,主骨又深,少濕未能即傷。余之四臟,所主皮肉筋脈在外,感即先傷,未至六腑也。

    故用針者,從陰引陽,從陽引陰,

    肝臟足厥陰脈實,肝腑膽足少陽脈虛,須瀉厥陰以補少陽,即從陰引陽也。若少陽實,厥陰虛,須瀉少陽以補厥陰,即從陽引陰也。余例準此。

    平按:“故”下,《素問》有“善”字。

    以右治左,以左治右,

    謂以繆刺,刺諸絡脈;謂以巨刺,刺諸經脈。

    以我知彼,

    謂醫(yī)不病,能知病人。

    以表知里,

    或瞻六腑表脈,以知五臟里脈;或瞻聲色之表,以知臟腑之里也。

    以觀過與不及之理,見微得過,用之不殆。

    寸口之脈,過五十動,然后一代,謂之過;不滿五十,謂之不及。見關格微病,得過失也。見微過而救人者,謂未病之病,療十十全,故無危殆。

    平按:“得”《甲乙經》作“則”。

    善診者按脈,

    善,謂上工善能診候。診候之要,謂按脈。

    平按:《素問》“按脈”上有“察色”二字,《甲乙經》同。

    先別陰陽,審清濁,而知部候;

    按脈之道,先須識別五臟陰脈,六腑陽脈,亦須審量營氣為濁,衛(wèi)氣為清,和兩手各有寸、關、尺三部之別也。

    平按:“部候”,《素問》、《甲乙》作“部分”,別本亦作“部分”。注“和兩手”,“和”字疑是“知”字傳寫之誤。

    視喘息,聽音聲,而知所苦;

    須看病人喘息遲急粗細,聽病人五行音聲,即知五臟六腑、皮毛膚肉、筋脈骨髓何者所苦,此謂聽聲而知者也。

    平按:《甲乙》“音聲”作“聲音”;“知”下有“病”字。

    觀權衡規(guī)矩,而知病所在;

    面部有五臟六腑五行氣色,觀乎即知病在何臟腑也。

    平按:“規(guī)”上,《甲乙》有“視”字?!霸凇薄端貑枴纷鳌爸鳌保都滓摇纷鳌吧?。

    按尺寸而觀浮沉滑澀,而知病所生;

    澀,所敕反,不滑也。人之兩手,從關至魚九分,為寸也;從關至尺一寸,為尺也;尺寸終始一寸九分,為尺寸也。凡按脈也者,按寸口得五臟六腑十二經脈之氣,以知善惡;又按尺部,得知善惡。依此大經,竟無關部,關者,尺寸分處,關自無地。依秦越人,寸口為陽,得地九分;尺部為陰,得地一寸,尺寸終始一寸九分,亦無關地。華佗云:“尺寸關三部各有一寸,三部之地合有三寸?!蔽粗搜院嗡罁?jù)。王叔和、皇甫謐等各說不同,并有關地,既無依據(jù),不可行用。但關部不得言無,然是尺寸分處,自無其地,脾脈在中,有病寄見尺寸兩間,至下脈經之中,具定是非也。按脈之道,先別陰陽清濁,知部分,以次察聲色,知病所苦所在,始按尺寸,觀浮沉等四時之脈,以識病源也。

    平按:“所生”下,《素問》有“以治”二字,新校正云:“按《甲乙經》作知病所在,以治則無過。下無過二字,續(xù)此為句?!迸c此正合。注“尺寸分處”,袁刻作“寸尺分處”。

    以治無過,以診則不失矣。

    此以診候知病源已,然后命諸針艾湯藥等法療諸病者,必有祛疾服靈之福,定無夭年損傷之罪,以其善診則無失也。

    平按:《甲乙》“治”下有“則”字;“不”作“無”。

    故曰: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

    以其善診,病之始生,即以小針消息去之,不用毒藥者,此則其微易散者也。

    其盛,可待而衰也。

    病盛不可療者,如堂堂之陣,不可即擊。待其衰時,然后療者,易得去之,如瘧病等也。

    平按:“而衰也”,《素問》、《甲乙》作“衰而已”。

    故曰:因其輕而揚之,

    謂風痹等,因其輕動,道引微針,揚而散之。

    因其重而減之,

    謂濕痹等,因其沉重,燔針按熨,漸減損也。

    平按:注“濕痹”,袁刻誤作“滋痹”。

    因其衰而彰之。

    謂癲狂等,取其衰時,彰瀉去之也。

    形不足者,溫之以氣;

    謂寒瘦少氣之徒,補其陽氣也。

    精不足者,補之以味。

    五臟精液少者,以藥以食五種滋味而補養(yǎng)之。

    其高者,因而越之;

    風熱實于頭胸,因瀉越之。

    其下者,引而竭之;

    寒濕實于腰足,引瀉竭之。

    中滿者,瀉之于內;

    氣脹腸胃之中,可以瀉之。

    其有邪者,凊以為汗;其在皮者,汗而發(fā)之;

    凊,冷也。邪,腸胃寒熱病氣也。或入臟腑,或在皮毛,皆用針藥以調汗而出之也。

    平按:“凊”《素問》、《甲乙》作“漬形”二字,袁刻作“清”,今依原鈔作“凊”。

    其慓悍者,按而投之;

    慓,芳照反,急疾也。悍,胡旦反。禁其氣急不散,以手按取,然后投針也。

    平按:“投”《素問》、《甲乙》作“收”。

    其實者,散而瀉之。

    諸有實者,皆散瀉之。

    審其陰陽,以別柔剛,陽病治陰,陰病治陽。

    夫物柔弱者,陽之徒也;剛強者,陰之徒也。陰經受邪,流入陽經為病,是為陰經為本,陽經為標。療其本者,療于陰經,即陽病療陰也。陽經受邪,準陰療陽也,即陰病療陽也。人陰陽二經,陰經若實,陽經必虛;陽經若實,陰經定虛。故陽虛病者宜瀉陰,陰實病者宜補陽也。

    定其血氣,各守其鄉(xiāng),血實宜決之,氣虛宜□引之。

    須定所病在氣在血,各守血氣病之別鄉(xiāng),瀉乃用針刺去實血,補乃用針引氣,引皮補已,縱皮閉門,使氣不泄。掣,死曳反,引也。

    平按:“氣虛”《甲乙》作“氣實”?!俺浮薄端貑枴纷鳌啊酢?。注“縱皮”,“縱”字,袁刻作“從”。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