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公元 1578 年)明.李時珍(東璧.瀕湖)著。
五十二卷。 作者用了近三十年時間編成, 收載藥物 1892 種,附藥圖 1000 余幅,闡發(fā)藥物的性味、主治、用藥法則、產地、形態(tài)、采集、炮制 、方劑配伍等,并載附方 10000 余。 本書有韓、日、英、法、德等多種文 字的全譯本或節(jié)譯本。
學術價值:
集我國16世紀之前藥學成就之大成。被國外學者譽為中國之百科全書。
(公元 536 年? )梁.陶弘景(隱居)注。七卷。原書己佚,內容尚散見于《經史證類備急本草》中。集注是在《 神農本草經》基礎上進行整理, 又增藥 365 種, 分為玉石、草、木、果、 菜,有名未用六類。
學術價值:
首創(chuàng)用自然屬性分類方法。確立綜合本草的基本格式。
(公元 1116 年)宋.寇宗奭撰。二十卷。載藥物 460 種,闡發(fā)藥性較詳盡,并指出用藥要結合年齡老少、體質強弱、疾病新久等,對辨認藥物的真?zhèn)蝺?yōu)劣亦有詳細闡述。
平按:此篇見《靈樞》卷六第三十《決氣篇》,又見《甲乙經》卷一第十二。
黃帝曰:余聞人有精、氣、津、液、血、脈,余意以為一氣耳,今乃辨為六名,余不知其所以,愿聞何謂精?
一氣者,真氣也。真氣在人,分一以為六別,故惑其義也。
平按:《靈樞》“所以”下有“然”字;無“愿聞何謂精”句。
岐伯曰:兩神相薄,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謂精。
但精及津、液,與氣異名同類,故皆稱氣耳。雄雌二靈之別,故曰兩神。陰陽二神相得,故謂之薄。和為一質,故曰成形。此先于身生,謂之為精也。
平按:“薄”《靈樞》、《甲乙經》均作“搏”。
何謂氣?
下焦如瀆,謂之津液。中焦如漚,謂之為營血。上焦如霧,為衛(wèi)稱氣,未知所由。
平按:《甲乙經》無“何謂氣,岐伯曰”六字。
岐伯曰:上焦開發(fā),宣五谷味,熏膚熏肉,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
上焦開發(fā),宣揚五谷之味,薰于膚肉,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萬物,故謂之氣,即衛(wèi)氣也。
平按:《靈樞》、《甲乙經》均無“熏肉”二字。
何謂津?岐伯曰:腠理發(fā)泄,汗出腠理,是謂津。
腠理所泄之汗,稱之為津。
平按:“汗出腠理”《靈樞》作“汗出溱溱”。
何謂液?岐伯曰:谷氣滿,淖澤注于骨,骨屬屈伸,光澤補益腦髓,皮膚潤澤,是謂液。
淖,□卓反,濡潤也。通而言之,小便、汗等,皆稱津液;今別骨節(jié)中汁為液,故余名津也。五谷之精膏,注于諸骨節(jié)中,其汁淖澤,因屈伸之動,流汁上補于腦,下補諸髓,旁益皮膚,令其潤澤,稱之為液。
平按:“谷氣滿”《靈樞》、《甲乙經》作“谷入氣滿”;“光澤”《靈樞》作“泄?jié)伞?,《甲乙經》作“出泄”?/p>
何謂血?岐伯曰:中焦受血于汁,變化而赤,是謂血。
五谷精汁在于中焦,注手太陰脈中,變赤循脈而行,以奉生身,謂之為血也。
平按:“中焦受血于汁”《靈樞》作“中焦受氣取汁”,《甲乙經》作“中焦受汁”。
何謂脈?岐伯曰:壅遏營氣,令毋所避,是謂脈。
盛壅營血之氣,日夜營身五十周,不令避散,故謂之脈也。
平按:《甲乙經》“壅”作“擁”。
黃帝曰:六氣者,有余不足,氣之多少,腦髓之虛實,血脈之清濁,何以知之?
六氣之中,有余不足,總問也。腦髓等別問,取其所知也。
平按:注“取”,別本作“求”。
岐伯曰:精脫者,耳聾;
腎以主耳,故精脫則耳聾。
氣脫者,目不明;
五臟精氣為目,故氣脫則目闇。
津脫則腠理開,汗大泄;
前之二脫,言脫所由,故有脫也。以下三脫,直著其脫狀,故津脫,腠理開、汗泄為狀。
液脫者,骨屬屈伸不利,色夭,腦髓消,胻痠,耳數鳴;
骨節(jié)相屬之處無液,故屈伸不利。無液潤澤皮毛,故色夭。腦髓無補,故腦髓消、胻痠、耳鳴。胻,衡孟反。
平按:《甲乙經》“骨屬”作“骨痹”?!鹅`樞》“胻”作“脛”。
血脫者,色白,夭然不澤,其脈空虛,此其候也。
以無血,故色白。無血潤膚,故不澤。脈中無血,故空虛。以為不足,虛之狀也。
平按:“不澤”下《甲乙經》有“脈脫者”三字。
黃帝曰:六氣者,貴賤何如?岐伯曰:六氣者,各有部主也,其貴賤善惡可為常主,然五谷與為大海。
六氣有部有主,有貴有賤,有善有惡,人之所受,各有其常,皆以五谷為生成大海者也。
平按:“與為大?!薄鹅`樞》、《甲乙經》均作“與胃為大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