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胎產(chǎn)指南》 增補(bǔ)胎前十癥

    作者: 張曜孫

    傷寒 子滿 子鳴 子喑 中暑 中濕 泄瀉 痢疾 瘡毒 無故哭泣

    【妊婦傷寒】宜清和為主,各隨六經(jīng)所見表里之癥治之,切不可與常病傷寒同治,以致?lián)p胎,誤母子性命。凡治傷寒,不拘日數(shù),但見惡寒發(fā)熱,為病在表。用四味紫蘇和胎飲為主。各隨所見之癥,加減治之。

    紫蘇(一錢五分) 白術(shù)(一錢五分) 條芩(一錢五分) 甘草(一錢)

    如惡寒頭痛,項(xiàng)強(qiáng)腰脊痛,此病在太陽膀胱。加

    羌活(一錢) 防風(fēng)(一錢) 川芎(一錢) 本(一錢)

    蔥,連根須三根,姜引,蓋被取汗。如惡寒不發(fā)熱,只頭痛鼻干,或項(xiàng)強(qiáng),此病在陽明胃,本方加葛根、白芷、防風(fēng)等分,蔥白三根,淡豆豉一撮,煎服汗解。如寒熱往來,頭?;驀I,或心下煩,或胸脅滿,此病在少陰膽,加柴胡一錢,人參一錢。嘔加半夏八分。胸脅滿,加枳殼一錢,桔梗一錢。頭眩,加川芎一錢,姜引。如發(fā)熱惡寒,咳嗽甚者,此病在手太陰脾,加人參、干姜(炙)、白芍(酒炒)各一錢,姜棗引。如惡寒蜷臥,發(fā)熱手足冷,此病在足少陰腎,加獨(dú)活一錢,熟地一錢,細(xì)辛一錢,姜棗引。如惡寒手足厥冷,唇口青,遍身痛,如被杖頭頂痛,此病在足厥陰肝,加炒當(dāng)歸一錢,炒吳茱萸一錢,羌活一錢,細(xì)辛一錢,蔥連須三根。姜棗引。

    凡治傷寒不拘日數(shù),但無惡寒頭痛,只發(fā)熱口燥,咽干而渴,此病邪在里。用黃龍湯為主。(此湯出《活人書》,并治頭痛,脅痛,嘔逆。)

    柴胡(一錢) 黃芩(一錢) 人參(一錢) 甘草(一錢)

    如發(fā)熱口渴,小便不利,此病在手足太陽,小腸膀胱腑病也,加白術(shù)一錢五分,豬苓一錢,澤瀉一錢,赤苓一錢,木通一錢。如發(fā)熱大渴,此病在手足陽明胃、大腸也,加知母一錢,石膏二錢,淡竹葉一把,粳米一撮。如大熱大渴煩躁,大便不通,此病在足陽明胃府也,去人參,加枳實(shí)一錢(炒),大黃一錢(煨),芒硝一錢,姜引,以利水為度。如發(fā)熱口渴,心煩不得眠,或干嘔,此病在足少陽膽,加麥冬、花粉、梔子、棗仁各一錢,竹肉一大丸。

    如發(fā)熱而渴,腹中痛自利,此病在足太陰脾,加白術(shù)一錢,白芍一錢,阿膠一錢,白茯苓一錢,姜棗引。如發(fā)熱而渴,自利不止,手足冷,此病在少陰腎,去柴胡,加干姜一錢(炒),赤石脂一錢,白茯苓一錢,砂仁一錢,姜棗引。如發(fā)熱而渴,痢濃血,手足冷,此病在足厥陰肝,加當(dāng)歸一錢,白芍一錢(酒炒),白術(shù)一錢,茯苓一錢,烏梅引。

    凡傷寒瘥后,調(diào)理失宜,復(fù)發(fā)熱者,此勞復(fù)也,用黃龍湯加知母一錢,麥冬一錢,石膏二錢,淡竹葉、粳米引,取汁。如因飲食失節(jié),復(fù)發(fā)熱者,此食復(fù)也,用前四味柴蘇和胎飲,加炒枳實(shí),炒黃連,陳皮、神曲(煨),姜棗引。若時(shí)行天氣傳染者,根據(jù)上法分六經(jīng)表里治之;或于初病之時(shí),用敗毒散,加和胎藥解之。

    人參 羌活 柴胡 茯苓 前胡 甘草 川芎 桔梗 枳殼 黃芩 蘇葉 葛根 生姜

    蔥白引,取汁。

    凡傷寒熱不解,遍身發(fā)斑,赤如錦紋,加味化斑湯治之。

    人參(一錢) 知母(一錢) 石膏(二錢) 甘草(一錢) 黃芩(一錢) 梔子仁(一錢) 生地(一錢) 淡竹葉(二十片) 豆豉(半合)

    水煎服。

    【妊婦子滿】孕婦至七八個(gè)月,其胎長(zhǎng)大,腹大脹滿,逼迫子戶,坐臥不安,(名曰子滿。)束胎飲主之。

    白術(shù)(一錢五分) 黃芩(一錢五分) 蘇葉(一錢五分) 枳殼(一錢五分) 大腹皮(一錢五分)炙甘(三分) 帶殼砂仁(炒,五分)

    姜引。

    【妊婦子鳴】孕婦欠身,或向高處取物,子在腹中失脫口中所含 ,故啼,(曰子鳴。)治法令母作男子拜;或豆散在地,令母拾之,子含著不啼。

    【妊婦子喑】妊至八九個(gè)月,忽然聲喑不語,(名曰子喑。)由少陰之脈,下養(yǎng)乎胎,不能上榮于舌之故。俟十月生子后,自能復(fù)聲,非病也??煞帲鹦庞贯t(yī)妄利。

    【妊婦中暑】其病發(fā)熱而渴自汗,精神昏憒,四肢倦怠少氣,用清暑和胎飲

    。

    炙黃 (一錢) 人參(一錢) 炙甘草(一錢) 白術(shù)(一錢) 黃芩(一錢) 黃連(一錢)知母(一錢) 麥冬(一錢) 北五味(十粒)

    【妊孕中濕】或冒雨;或早行感霧露之氣;或久居濕地;或大汗出;取冷水洗浴。

    其癥發(fā)熱骨節(jié)痛,身體重,頭痛鼻塞,用黃芩白術(shù)湯。

    條芩(五錢) 白術(shù)(五錢) 蘇葉(二錢五分) 姜(五片)

    【妊婦泄瀉】凡妊婦泄瀉,以補(bǔ)中安胎為主,用四君子湯加白術(shù)一錢。如發(fā)熱而瀉為熱,加黃芩一錢;不渴為寒,加炮姜五分,烏梅一個(gè);如久瀉大渴,加葛根、木香(炒)、干姜、白芍(酒炒)、訶子肉、烏梅引。(等分,視癥酌。)

    【妊婦痢疾】凡妊婦痢疾,以清熱和胎,行氣養(yǎng)血為主,黃芩芍藥湯主之。切不可用大黃、檳榔,以致墮胎。

    當(dāng)歸(一錢) 白術(shù)(一錢) 黃芩(一錢) 白芍(一錢) 黃連(一錢) 枳殼(一錢) 茯苓(一錢) 陳皮(一錢) 生甘草(一錢) 木香(五分)

    烏梅引。

    【妊婦瘡毒】病乳癰者,托里解毒湯主之。

    川芎(一錢) 當(dāng)歸(一錢) 白芷(一錢) 黃芩(一錢) 連翹(一錢) 花粉(一錢) 銀花(一錢) 甘草節(jié)(一錢) 青皮(五分) 皂刺(十個(gè))

    如背上臀上者,病在陽明,本方去青皮,加升麻一錢,葛根一錢。如胸前兩頰生者,病在少陽,本方去白芷,加柴胡一錢,膽草一錢,梔子一錢。如背膊腋下生者,病在太陰,加陳皮,去青皮,又加桔梗一錢,桑白皮一錢,天冬一錢。如在胯下陰旁生者,病在厥陰,本方去白芷,倍加青皮。如手足掌內(nèi)生者,病在少陰,本方去白芷、青皮、花粉,加黃連一錢,黃柏一錢,木通一錢。

    凡癰毒,有九處不可治。

    一、伏兔(腳背) 二、腓 (音肥善,腳肚間。) 三、背脊中 四、肩俞(夾背兩旁)五、項(xiàng)(對(duì)口) 六、胸 七、須 八、髭(音咨) 九、頤

    【妊婦無故哭泣】凡孕婦忽然無故悲慘哭泣,狀如邪祟,此臟躁癥也,十棗湯主之。

    甘草(三兩) 小麥(一升) 大棗(十枚)

    水六升,煎三升,去渣。分三服即效,再服竹葉湯主之。

    人參(一錢) 麥冬(一錢) 茯苓(一錢) 炙甘草(一錢) 小麥(一合) 青竹肉(一大丸)

    姜棗引。

    此十癥,秘本所無,今從萬密齋先生女科中摘出,以補(bǔ)未備,俾學(xué)人覽之,有蹊徑之可循,不致茫無畔岸。但古云醫(yī)不執(zhí)方,又在學(xué)人臨癥憑脈,神而明之,不可膠柱鼓瑟也。

    婦人妊娠,宜常服當(dāng)歸散(《金匱》)

    當(dāng)歸 川芎 芍藥 黃芩 白術(shù)

    胎動(dòng)不安,防其墮者,宜服杜仲丸。

    杜仲(二兩,水炒) 續(xù)斷(二兩,酒洗)

    共末,煮紅棗肉為丸。每服三十丸,米飲下,空心食遠(yuǎn)服。并服胡連丸

    胡連丸(安胎圣藥也)

    條芩(四兩,沉水) 白術(shù)(二兩) 蓮肉(去心,二兩) 砂仁(一兩,微炒) 炙甘(一兩)

    共末,另用山藥五兩,米飲煮糊為丸,米飲下。

    胎前有血崩之癥,安胎飲加后止崩藥治之。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