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頭歌訣》(公元 1694 年? )清.汪昂(讱庵)著。一卷。按照《醫(yī)方集解》分門,把方劑的組成主治等編成歌訣,以便記誦運用。
查古籍
《湯頭歌訣》(公元 1694 年? )清.汪昂(讱庵)著。一卷。按照《醫(yī)方集解》分門,把方劑的組成主治等編成歌訣,以便記誦運用。
(公元 1298 年)元.王好古(進之、海藏)撰。三卷。依據(jù)《內(nèi)經(jīng)》有關(guān)藥理的論述,以及張潔古《珍珠囊》和李杲《 藥類法象》、《用藥心法》等,對于藥物的氣味陰陽、升降浮沉、君臣佐使 等分析較為深入。
治急喉閉、纏喉風(fēng)、飛揚、單蛾、雙蛾、結(jié)喉、重舌、木舌,腮頷腫痛,能吞水粥者。(又方見后) 硫黃(細研) 川芎 臘茶 薄荷(去枝、梗) 川烏(炮) 硝石(研) 生地黃(各二兩)
上為細末,裂生蔥自然汁搜和為鋌。每服,先用新汲水灌漱吐出,次嚼生薄荷五、七葉 ,微爛,用藥一鋌,同嚼極爛,以井水咽下,甚者連進三服即愈。重舌腮腫,先服一鋌,次 以一鋌安患處,其病隨藥便消。又治冒暑伏熱,不省人事,用生薄荷水調(diào)研一鋌,灌下即蘇 。如行路常含一鋌,即無伏熱之患。口舌生瘡,不能合口,并食熱物,如上法服訖,用水灌 漱,嚼薄荷片十葉如泥吐出,再水灌漱,嚼藥一鋌,含口內(nèi)聚涎裹之,覺涎滿方吐出,如此 服三鋌,便能食酒醋。遇食咸、酸、 脯、炙爆喉中生泡,須掐破吐血方省,薄荷數(shù)葉以一 鋌同嚼,井水吞下。砂淋、熱淋,小便出血,同車前草七葉、生姜小塊研爛,水調(diào)去渣,嚼藥一鋌,以水送下。此藥分陰陽,去風(fēng)熱,化血為涎,化涎為水,常帶隨身備急,一鋌可 活一人命,小兒只服半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