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醫(yī)學正傳》(公元 1515 年)明.虞摶(天民)著。八卷。分門論證,以朱震亨的學說為主,參以張仲景、孫思邈、李杲之說,并結合抒發(fā)己見。
(公元 1764 年)清.徐大樁(靈胎、洄溪)著。二卷。分為“經(jīng)絡臟腑”“脈”“病”“方藥”“治法”“書論”“古今”七門,論醫(yī)學的源流利弊,議論通達。但有時也不免矯枉過正。
(公元 1565 年)明.樓英(全善)著。四十卷。包括總論,臟腑疾病、傷寒、婦人、小兒、運氣等,記載病證治法,方藥,對于金元醫(yī)家的學說收載較多。
(亦名谷神散。) 治中滿下虛,五噎五膈,脾胃不和,胸膈痞悶,脅肋脹滿,心痛,不思飲食,或多痰逆,口苦舌酸,胸滿短氣,肢體怠惰,面色萎黃。如中焦虛痞,不攻擊,臟氣虛寒,不受峻補;或因病氣衰,食不復常,稟受怯弱,不能多食,尤宜服之。
服育神養(yǎng)氣,和補脾胃,進美飲食。
枇杷葉(去毛,盡涂姜汁,炙令香熟為度) 薏苡仁(微炒) 白茯苓(去皮) 人參(去蘆) 杜仲(去皮) 香沉香 陳皮(去白,各三分) 谷 (微炒) 檳榔(炒) 丁香 五味子(微炒) 白豆蔻(微炒,去皮(微炒) 半夏(湯洗七遍,草(炙,一兩半)
上搗羅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入生姜二片,肥棗三枚,同煎至七分,溫服不計時候。及療四時傷寒,能調(diào)治陰陽,使無變動,克日得安。如療五噎,入干柿一枚同煎,十服見效。如療膈氣,吐逆羸困,入薤白三寸、棗五枚同煎。婦人亦可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