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原料】黃芪30克,粳米100克,紅糖40克,陳皮5克。
【制作】黃芪切成片,洗凈用紗布包好,置鍋中加水200毫升熬10分鐘,取藥汁。如前法再熬一次,收取藥液待用。鍋中放清水約800毫升,投入淘凈的粳米,中火上燒開,改用小火煮至米爛湯稠,表面浮起粥油時放入洗凈的陳皮、紅糖,再煮5分鐘即可。
【作用】補益中氣,利水消腫。適宜于慢性腎炎、老年性浮腫等。
《類證治裁》(公元 1839 年)清.林佩琴(羲桐)著。采輯清代中葉以前的醫(yī)家著作,對于溫病、報病、婦科、外科各證,述其原因,析其不同證侯和不同治法。
(公元 588 年)劉宋,雷斅著。三卷。是論述藥物加工制作的專書。原書已佚,其內容散見于《證類本草》中,近人有輯本。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原料】黃芪30克,粳米100克,紅糖40克,陳皮5克。
【制作】黃芪切成片,洗凈用紗布包好,置鍋中加水200毫升熬10分鐘,取藥汁。如前法再熬一次,收取藥液待用。鍋中放清水約800毫升,投入淘凈的粳米,中火上燒開,改用小火煮至米爛湯稠,表面浮起粥油時放入洗凈的陳皮、紅糖,再煮5分鐘即可。
【作用】補益中氣,利水消腫。適宜于慢性腎炎、老年性浮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