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食物療法》 2.兒童的營養(yǎng)和膳食

    (1)兒童的營養(yǎng)需要

    ①熱量:兒童的基礎代謝高,生長發(fā)育又需要額外的熱量,加上天性好動、肌肉活動所消耗的能量亦較高,所以兒童對熱量的需要量要高于成人。一般認為每日每公斤體重需要熱量如下:

    1歲以內為418.4~481.16千焦耳(100~115千卡);2歲以內為418.40千焦耳(100千卡);2~5歲為376.56千焦耳(90千卡);6~9歲為313.8千焦耳(75千卡);10~13歲為292.88千焦耳(70千卡)。

    ②蛋白質:蛋白質是機體組織細胞的基本組成成分。兒童正值生長發(fā)育時期,所需要的蛋白質也就較多,特別是當兒童肌肉系統(tǒng)發(fā)育最快時,所需的蛋白質量最高。一般認為,1~4歲,每日每公斤體重,供蛋白質量為3~3.5克;4~7歲為3克,7~11歲為2.5~3克。蛋白質供應量,最好占總熱量的15%,而其中2/3的蛋白質由動物來源供給。③無機鹽:主要是鈣、磷、鐵的供給。

    鈣:兒童時隨著骨骼的生長,需鈣量相應要增加,一般1~10歲,每人每日需1克;10~15歲為1.2~1.5克。據報道,男孩在15~16歲,女孩在13~15歲時體內鈣的增加數(shù)量最高。

    磷:參與骨骼和各種組織細胞的組成,供磷量要重視。但

    主要應維持鈣磷的適當比例(鈣∶磷=1∶1,而隨著年齡增大,鈣與磷的比例逐步增至1∶1.5或1∶2)。

    鐵:初生嬰兒由于在體內有50~100毫克的鐵儲備,故出生后3~5個月內不會有鐵的缺乏。但隨著生長發(fā)育,鐵量應及時補足。一般1~10歲每人每日需6~10毫克;10~15歲為12~15毫克。

    ④維生素:

    維生素A:我國規(guī)定,從1歲起就按成人的需要量供應,每日3300國際單位(或胡蘿卜素4毫克)。

    維生素D:每日至少供給400國際單位。除多吃動物肝臟、蛋類、肉類、豆類和補充魚肝油以外,還應多曬日光。

    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PP、維生素C等需要量,參閱本書中有關章節(jié)。

    ⑤水分:幼兒時期,每公斤體重約需100~120毫升;3歲以后每公斤體重需70~100毫升。

    (2)兒童膳食的特點

    ①食品質地:以細軟者為好,除去果菜及食糧中的粗渣,應切碎煮爛。

    ②食品烹調:注意色香味,外觀誘人,品種豐富多彩,避免偏食擇食。

    ③食物分配:一般早餐應占全天熱量的30%,午餐為35%,下午點心為10%,晚餐為25%。

    ④食品衛(wèi)生:食物和用具應盡量避免細菌的污染。

    ⑤不宜多用的食物:刺激性食品,如濃茶、咖啡、酒等;整粒的碩果,如花生、核桃、杏仁、榛子等不易咀嚼、不易消化;油炸食品、多油脂的點心、肥肉、過咸、過甜、過酸的食品;帶刺的魚及帶骨的家禽肉類。

    (3)兒童飲食習慣之訓練

    ①用餐定時,包括早中晚三餐及點心都應定時,而兩餐之間隔不應少于3小時(食物在胃中消化約需3個小時)。

    ②避免吃零食。

    ③食前衛(wèi)生,洗手,休息片刻,安靜情緒。

    ④進食時可聽輕音樂,增加愉快感覺,不能在用膳時打罵小孩。

    ⑤用餐之桌椅要合適。

    ⑥食品多樣,防止偏食,提高用餐興趣。

    ⑦提倡細嚼慢咽。

    ⑧如食品種類多,不宜一齊陳放在兒童面前,應吃完一樣再換一樣,養(yǎng)成計劃性。

    ⑨兒童富于模仿性,故大人進食時的不良習慣(如腳抖動,話多等),要注意改正。

    如發(fā)現(xiàn)兒童食欲不佳時,應尋找原因,設法糾正或治

    ⑩療。如有無不良的飲食習慣(喜吃零食、偏食、吃甜食或糖果過多等);不良的喂食方法(如用強迫方法叫兒童勉強進食、食無定時定量等);長期用母乳喂哺,而又不及時加用輔食;食物品種單調、調味不佳、太淡太咸、或有令人不適的刺激氣味等;精神情緒怎樣、是否患病、有無寄生蟲感染;是否太累、或是活動太少等。在不明原因情況下,切勿責怪小孩。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