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字典
詞典
成語
古詩
國學
百家姓
中醫(yī)文化
詩人
劉錫
劉錫五
劉鎮(zhèn)
劉鎮(zhèn)2
劉镕
劉鏜
劉镮之
劉長佑
劉長卿
劉長川
劉長源
劉長言
劉問陶
劉聞
劉閬風
劉雄
劉雪崖
劉雪巢
劉雷恒
劉霽
劉霆午
劉震
劉震孫
劉震祖
劉霖恒
劉青芝
劉青蓮
劉青藜
劉青震
劉韐
精選古詩
題孫子讓山水
題鮑典簽芳塢隱居圖
詠懷六首其一
詠懷六首其二
詠懷六首其三
詠懷六首其四
詠懷六首其五
詠懷六首其六
古詩名句
蔡淮小丑不足平,齊魯妖孽難逃生
長驅(qū)汴洛煩一掃,直取圖籍投燕城
千軍倒戈彊敵避,根株既拔連條肄
乃收晉冀廣幅員,更納秦關(guān)貢租稅
朔漠已靖遼海寧,奏凱還朝塵弗驚
龍顏霽豫眾復命,白日上貫皆忠誠
止有蜀黔何蕞爾,一箭飛臨猶可弛
生民安樂頌太平,萬萬年呼圣天子
查古詩
搜索
恭讀夫子《榆林事記》,見其品節(jié)詳明,德性堅定,儒者立身之道,可謂至矣。吾輩后學,洵堪奉為法守,故再步原韻,藉表景仰私悃
作者:
趙開第
朝代:
近現(xiàn)代
陳師已解罷營屯,歸隱林園別有春
。
隨分讀耕應各半,忘機魚鳥亦相親。
功成身退嗤文種,實避名追愛法真。
非獨青氈還舊物,十年還著遼東巾。
詩句欣賞
MORE+
山旁想亦住農(nóng)家,小徑人稀任草遮
出處:
既歸家,追作四章
作者:
盧青山
朝代:
當代
只有清風來冉冉,吹蓮葉后更吹花
出處:
既歸家,追作四章
作者:
盧青山
朝代:
當代
尚無一朵展風華,碧水全隨碧蓋遮
出處:
既歸家,追作四章
作者:
盧青山
朝代:
當代
忽記童年扶葉立,頰間嫩笑似開花
出處:
既歸家,追作四章
作者:
盧青山
朝代:
當代
深深湖水深何許?但是深心不可遮:水有微歡蕩荷葉,水之微笑即荷花
出處:
既歸家,追作四章
作者:
盧青山
朝代:
當代
四時淵默與淵深,六月侵肌冷不禁
出處:
既歸家,追作四章
作者:
盧青山
朝代:
當代
開破無情千里碧,荷花始是水之心
出處:
既歸家,追作四章
作者:
盧青山
朝代:
當代
少讀采蓮歌,似與蓮花語;今讀采蓮歌,似與蓮花語
出處:
六月九夜至天涯,見有人貼西洲曲并蓮花圖,讀之不禁,隨手記于跟貼中
作者:
盧青山
朝代:
當代
少讀采蓮歌,語如兩相悅;今讀采蓮歌,語如相決絕
出處:
六月九夜至天涯,見有人貼西洲曲并蓮花圖,讀之不禁,隨手記于跟貼中
作者:
盧青山
朝代:
當代
相悅復相決,荷蓮無一語
出處:
六月九夜至天涯,見有人貼西洲曲并蓮花圖,讀之不禁,隨手記于跟貼中
作者:
盧青山
朝代:
當代
只有年年花,漠漠香如許
出處:
六月九夜至天涯,見有人貼西洲曲并蓮花圖,讀之不禁,隨手記于跟貼中
作者:
盧青山
朝代:
當代
少年聞蓮來,中年望蓮泣
出處:
六月九夜至天涯,見有人貼西洲曲并蓮花圖,讀之不禁,隨手記于跟貼中
作者:
盧青山
朝代:
當代
不知明日老,蓮葉向誰碧
出處:
六月九夜至天涯,見有人貼西洲曲并蓮花圖,讀之不禁,隨手記于跟貼中
作者:
盧青山
朝代:
當代
此心惆悵與誰諧,野水山風只自哀
出處:
荷花語
作者:
盧青山
朝代:
當代
歲歲含苞苦相待,待君來得始能開
出處:
荷花語
作者:
盧青山
朝代:
當代
已妝碧玉酣風里,更濯青波小岸隈
出處:
荷葉
作者:
盧青山
朝代:
當代
跂足長身何所待?待他明日小花來
出處:
荷葉
作者:
盧青山
朝代:
當代
兩小依依共一湖,一生呵護汝知乎?當君未至先相待,待汝凋完始肯枯
出處:
荷葉語
作者:
盧青山
朝代:
當代
網(wǎng)上江湖水,中有美人魚
出處:
一日,安徒生之美人魚遇漆園吏之曳尾龜,乃相與談。其言魚嚏鱉咳,蓋不能悉。魚陋龜之無文也,諾為之寄書,而請其友鮫人代購之。鮫人者,中文版之美人魚也。龜?shù)脮栽娤嘀x,而自顧龜爪短拙,不能捉筆,轉(zhuǎn)請諸碰壁齋。碰壁齋才盡,然感二魚之義,且與龜同出莊子之門,于是強頭咬牙,硬拼蠻做,終焉成章。龜受而讀之,搖頭擺尾,團團自轉(zhuǎn),不勝其雀躍云。詩曰
作者:
盧青山
朝代:
當代
盈盈掉長尾,悠悠自卷舒
出處:
一日,安徒生之美人魚遇漆園吏之曳尾龜,乃相與談。其言魚嚏鱉咳,蓋不能悉。魚陋龜之無文也,諾為之寄書,而請其友鮫人代購之。鮫人者,中文版之美人魚也。龜?shù)脮?,欲以詩相謝,而自顧龜爪短拙,不能捉筆,轉(zhuǎn)請諸碰壁齋。碰壁齋才盡,然感二魚之義,且與龜同出莊子之門,于是強頭咬牙,硬拼蠻做,終焉成章。龜受而讀之,搖頭擺尾,團團自轉(zhuǎn),不勝其雀躍云。詩曰
作者:
盧青山
朝代:
當代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
魯ICP備19034508號-2
隨分讀耕應各半,忘機魚鳥亦相親。
功成身退嗤文種,實避名追愛法真。
非獨青氈還舊物,十年還著遼東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