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字典
詞典
成語
古詩
國學(xué)
百家姓
中醫(yī)文化
詩人
陳珙
陳珹
陳理
陳琇瑩
陳琎
陳璉
陳琛
陳琡
陳琦
陳琮
陳琰
陳琳
陳琴溪
陳瓊圃
陳瓊茝
陳瑄
陳瑊
陳瑚
陳瑞
陳瑞球
陳瑞琳
陳瑞章
陳瑞麟
陳瑸
陳璀
陳璋
陳璔
陳璘
陳璘(蘭修
陳璚
精選古詩
健人公子正月二日壽辰,適余回家度歲歸來;讀陳迂叟、施耐公壽詩,望塵弗及,強(qiáng)作此篇
和廈門李子德原韻三首其一
和廈門李子德原韻三首其二
和廈門李子德原韻三首其三
寄汪杏泉并賀其納寵其一
寄汪杏泉并賀其納寵其二
寄汪杏泉并賀其納寵其三
即席和山尾先生原韻
古詩名句
石瘦靜依人,花低頻繞膝
大陸自紛紛,小園猶寂寂
即此可悅心,桃源何擇別
生成傲骨入時難,一卷詩書契古歡
梅折作薪冰作炭,鑄成天地一爐寒
槐軒開處豁心顏,道德淵源澹定間
世澤書承千載業(yè),小園春占百年山
短墻積蘚秋彌凈,老樹無風(fēng)意自閑
查古詩
搜索
矞云軒為魯子湛題
作者:
李之世
朝代:
明
黃云城邊云氣流,千朵萬朵壓城頭。
中有蜃樓駕霧閣,青天幻出昆崙邱。
瑞云一道騰騰起,其色內(nèi)青外復(fù)紫。
青者如藍(lán)半拂煙,紫處流霞初散綺。
非煙非霧碧冥濛,如囷如輪滿太空。
宛凝湛露金莖曉,忽灑輕埃玉樹籠。
曦陽隱隱紆丹轂,注景含輝并紛郁。
縹緲長依天際浮,氤氳自抱重巖宿。
翠微深鎖讀書臺,暮靄朝霞去復(fù)來。
即看清夜燃藜處,定有祥光燭上臺
。
詩句欣賞
MORE+
雙殼才開百蛆攢,細(xì)似牛毛簇似猬
出處:
有剖蛤蜊者滿腹皆蟲蛆再剖亦爾莫測其故余作歌示之
作者:
李之世
朝代:
明
投之以水蠕蠕活,諦視良久生寒悸
出處:
有剖蛤蜊者滿腹皆蟲蛆再剖亦爾莫測其故余作歌示之
作者:
李之世
朝代:
明
須臾更剖亦如斯,傾筐一擲溝與隧
出處:
有剖蛤蜊者滿腹皆蟲蛆再剖亦爾莫測其故余作歌示之
作者:
李之世
朝代:
明
此段因緣詎偶然,我云是佛顯教權(quán)
出處:
有剖蛤蜊者滿腹皆蟲蛆再剖亦爾莫測其故余作歌示之
作者:
李之世
朝代:
明
眾生業(yè)輕猶可度,一凜慈容信且堅
出處:
有剖蛤蜊者滿腹皆蟲蛆再剖亦爾莫測其故余作歌示之
作者:
李之世
朝代:
明
辟如劊子逞刀手,見其父母刀亦捐
出處:
有剖蛤蜊者滿腹皆蟲蛆再剖亦爾莫測其故余作歌示之
作者:
李之世
朝代:
明
迷人業(yè)重佛不轉(zhuǎn),枉教善巧行方便
出處:
有剖蛤蜊者滿腹皆蟲蛆再剖亦爾莫測其故余作歌示之
作者:
李之世
朝代:
明
咽喉火起業(yè)生貪,奪其所奪業(yè)不現(xiàn)
出處:
有剖蛤蜊者滿腹皆蟲蛆再剖亦爾莫測其故余作歌示之
作者:
李之世
朝代:
明
蚖蛔鉆額蛆腐腸,對此何如尚敢嘗
出處:
有剖蛤蜊者滿腹皆蟲蛆再剖亦爾莫測其故余作歌示之
作者:
李之世
朝代:
明
翠盤有箸不能下,何用鸞刀重創(chuàng)傷
出處:
有剖蛤蜊者滿腹皆蟲蛆再剖亦爾莫測其故余作歌示之
作者:
李之世
朝代:
明
罪性空時莫問果,佛佛圓明珠顆顆
出處:
有剖蛤蜊者滿腹皆蟲蛆再剖亦爾莫測其故余作歌示之
作者:
李之世
朝代:
明
就將蛤蜊比蓮臺,顆顆中具如來座
出處:
有剖蛤蜊者滿腹皆蟲蛆再剖亦爾莫測其故余作歌示之
作者:
李之世
朝代:
明
佛遍恒河沙界中,物物應(yīng)與蛤蜊同
出處:
有剖蛤蜊者滿腹皆蟲蛆再剖亦爾莫測其故余作歌示之
作者:
李之世
朝代:
明
乍然悲喜生畏抑,是物皆現(xiàn)圣慈容
出處:
有剖蛤蜊者滿腹皆蟲蛆再剖亦爾莫測其故余作歌示之
作者:
李之世
朝代:
明
有如貪喙恣豪嚼,缽盂凈飯亦生蟲
出處:
有剖蛤蜊者滿腹皆蟲蛆再剖亦爾莫測其故余作歌示之
作者:
李之世
朝代:
明
此是如來秘密藏,芥子須彌納萬象
出處:
有剖蛤蜊者滿腹皆蟲蛆再剖亦爾莫測其故余作歌示之
作者:
李之世
朝代:
明
提出吹毛頷下刀,抉去空華目里障
出處:
有剖蛤蜊者滿腹皆蟲蛆再剖亦爾莫測其故余作歌示之
作者:
李之世
朝代:
明
不然枯骨有何靈,豬齒白骨現(xiàn)佛形
出處:
有剖蛤蜊者滿腹皆蟲蛆再剖亦爾莫測其故余作歌示之
作者:
李之世
朝代:
明
獰犬銜來不敢食,難道畜生不愛腥
出處:
有剖蛤蜊者滿腹皆蟲蛆再剖亦爾莫測其故余作歌示之
作者:
李之世
朝代:
明
狗子有無佛性也,且掃涂抹幾剡藤
出處:
有剖蛤蜊者滿腹皆蟲蛆再剖亦爾莫測其故余作歌示之
作者:
李之世
朝代:
明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
魯ICP備19034508號-2
中有蜃樓駕霧閣,青天幻出昆崙邱。
瑞云一道騰騰起,其色內(nèi)青外復(fù)紫。
青者如藍(lán)半拂煙,紫處流霞初散綺。
非煙非霧碧冥濛,如囷如輪滿太空。
宛凝湛露金莖曉,忽灑輕埃玉樹籠。
曦陽隱隱紆丹轂,注景含輝并紛郁。
縹緲長依天際浮,氤氳自抱重巖宿。
翠微深鎖讀書臺,暮靄朝霞去復(fù)來。
即看清夜燃藜處,定有祥光燭上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