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詞語
巴納姆效應(Barnum effect),是人們對于認為是為自己量身訂造的一些人格描述,給予高度準確的評價的一種現(xiàn)象。事實上這些描述往往十分模糊及普遍,以致于能夠在很多人身上獲得靈驗,因而適用于很多人身上。巴納姆效應能夠不完全解釋為何不少偽科學能被普遍接受。這些偽科學如占星學、占卜或人格測試等。巴納姆效應是美國心理學家Paul Meehl為表示對美國馬戲團經紀人費尼爾司·泰勒·巴納姆的敬意而命名的。
簡介
巴納姆效應,又稱福勒效應,星相效應。當人們用一些普通、含糊不清、廣泛的形容詞來描述一個人的時候,人們往往很容易就接受這些描述,并且認為描述中所說的就是自己。正如巴納姆所說,每時每刻都有不明真相的群眾降生人世。
美國心理學家弗拉(Bertram R. Forer)曾經做過一個經典的心理學實驗來研究這一現(xiàn)象,實驗對象是一群學生。很多持懷疑態(tài)度的人相信,占星學及星座運程的普及是由于巴納姆效應。
名稱來源人
巴納姆巴納姆效應的名稱來源于費尼爾司·泰勒·巴納姆(P.T. Barnum,全名Phineas Taylor Barnum,1810年7月5日——1891年4月7日)。巴納姆是一位魔術師,美國馬戲團經紀人兼演出者。1810年7月5日出生于康乃狄克州貝塞爾,父親經營小商店,1842年在紐約開辦“美國博物館”,以奢侈的廣告和怪異的展品而聞名,最有名的是假斐濟美人魚。1871年建立了世界大馬戲團,巴納姆把他的馬戲團稱做“世界上最棒的表演”,表演項目包括街頭雜耍,以及高級文化,例如來自歐洲有“瑞典夜鶯”之稱的女高音歌手珍妮·林德的演唱,引起很大的轟動。1881年巴納姆與同行合并形成了巴納姆貝利馬戲團,又稱“玲玲馬戲團”,巴納姆一直帶著他的馬戲團在美國巡演,他的馬戲團充滿了各種令人不可思議的神奇展品,如:“拇指將軍”、“暹羅雙胞胎”。巴納姆的馬戲團于1907年以40萬美金轉讓給玲玲兄弟。1891年4月7日,巴納姆死后葬于樹林山公墓。
經典故事
一位名叫肖曼·巴納姆的著名雜技師在評價自己的表演時說,他之所以很受歡迎是因為節(jié)目中包含了每個人都喜歡的成分,所以他使得“每一分鐘都有人上當受騙”。人們常常認為一種籠統(tǒng)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準確地揭示了自己的特點,心理學上將這種傾向稱為“巴納姆效應”.
有位心理學家給一群人做完明尼蘇打多相人格檢查表(MMPI)后,拿出兩份結果讓參加者判斷哪一份是自己的結果。事實上,一份是參加者自己的結果,另一份是多數(shù)人的回答平均起來的結果。參加者竟然認為后者更準確地表達了自己的人格特征。
愛因斯坦小時候是個十分貪玩的孩子,他的母親常常為此憂心忡忡。母親的再三告誡對他來說如同耳邊風。直到16歲那年的秋天,一天上午,父親將正要去河邊釣魚的愛因斯坦攔住,并給他講了一個故事,正是這個故事改變了愛因斯坦的一生。
父親說:“昨天我和咱們的鄰居杰克大叔去清掃南邊的一個大煙囪,那煙囪只有踩著里面的鋼筋踏梯才能上去。你杰克大叔在前面,我在后面。我們抓著扶手一階一階的終于爬上去了,下來時,你杰克大叔依舊走在前面,我還是跟在后面。后來,鉆出煙囪,我們發(fā)現(xiàn)了一件奇怪的事情:你杰克大叔的后背、臉上全被煙囪里的煙灰蹭黑了,而我身上竟連一點煙灰也沒有。”
愛因斯坦的父親繼續(xù)微笑著說:“我看見你杰克大叔的模樣,心想我一定和他一樣,臉臟得像個小丑,于是我就到附近的小河里去洗了又洗。而你杰克大叔呢,他看我鉆出煙囪時干干凈凈的,就以為他也和我一樣干干凈凈的,只草草地洗了洗手就上街了。結果,街上的人都笑破了肚子,還以為你杰克大叔是個瘋子呢。”
愛因斯坦聽罷,忍不住和父親一起大笑起來。父親笑完后,鄭重地對他說:“其實別人誰也不能做你的鏡子,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鏡子。拿別人做鏡子,白癡或許會把自己照成天才的。”
在2000年前,古希臘人就把“認識你自己”作為銘文刻在阿波羅神廟的門柱上。然而時至今日,人們不能不遺憾地說,“認識自己”的目標距離我們仍然還很遙遠。探索其原因,不能不提到心理學上的“巴納姆效應”
在日常生活中,既不可能每時每刻去反省自己,也不可能總把自己放在局外人的地位來觀察自己,于是只能借助外界信息來認識自己。正因如此,每個人在認識自我時很容易受外界信息的暗示,迷失在環(huán)境當中,受到周圍信息的暗示,并把他人的言行作為自己行動的參照。“巴納姆效應”指的就是這樣一種心理傾向,即人很容易受到來自外界信息的暗示,從而出現(xiàn)自我知覺的偏差,認為一種籠統(tǒng)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準確地揭示了自己的特點。
巴納姆效應在生活中十分普遍。拿算命來說,很多人請教過算命先生后都認為算命先生說的“很準”。其實,那些求助算命的人本身就有易受暗示的特點。當人的情緒處于低落、失意的時候,對生活失去控制感,于是,安全感也受到影響。一個缺乏安全感的人,心理的依賴性也大大增強,受暗示性就比平時更強了。加上算命先生善于揣摩人的內心感受,稍微能夠理解求助者的感受,求助者立刻會感到一種精神安慰。算命先生接下來再說一段一般的、無關痛癢的話便會使求助者深信不疑。
實驗
早期實驗
弗拉于1948年對學生進行一項個性測驗,并根據測驗結果分析,測試后學生對測驗結果與本身特質的契合度評分,(0分最低,5分最高),平均4.26。事實上,所有學生得到的“個人分析”都是相同的。
過程
1、學生們被要求做一個個性測試,做完后會得到一份相應的個性分析。
2、學生們被要求判斷,這個分析是否如實精確的反映了自己的性格特點。
3、每個學生最后得到的個性分析報告是完全一樣的,沒有一個字的差別。
4、打分標準是0——5分,學生們的平均判斷分是4.26分,是一個相當高的分數(shù),基本上每個學生們都認為自己的個性很符合同一份個性報告。
個性報告
1、你企求受到他人喜愛卻對自己吹毛求疵。
2、雖然人格有些缺陷,大體而言你都有辦法彌補。
3、你擁有可觀的未開發(fā)潛能尚未就你的長處發(fā)揮。
4、看似強硬、嚴格自律的外在掩蓋著不安與憂慮的內心。
5、許多時候,你嚴重的質疑自己是否做了對的事情或正確的決定。
6、你喜歡一定程度的變動并在受限時感到不滿。
7、你為自己是獨立思想家而自豪,并且不會接受沒有充分證據的言論。
8、你認為對他人過度坦率是不明智的。
9、有些時候你外向、親和、充滿社會性,有些時候你卻內向、謹慎而沉默。
10、你的一些抱負是不切實際的。
后期研究
上述個性報告其實是人類普遍的大致性格特征,而且描述模棱兩可,其正是巴納姆效應的語言描述模式。在后期的研究發(fā)現(xiàn),假如以下的條件實現(xiàn),實驗對象將會對于分析給予更高的準確評價:
1、實驗對象相信該分析只應用于他們身上
2、實驗對象相信分析者的權威
3、分析主要集中在正面描述方面
心理學分析
世界上什么事最難。掙錢最難?哥德巴赫猜想?都不是。其實是認識你自己。
是誰,從哪里來,又要到哪里去,這些問題從古希臘開始,人們就開始問自己,然而都沒有得出令人滿意的結果。然而,即便如此,人從來沒有停止過對自我的追尋。
正因為如此,人常常迷失在自我當中,很容易受到周圍信息的暗示,并把他人的言行作為自己行動的參照,從眾心理便是典型的證明。
其實,人在生活中無時無刻不受到他人的影響和暗示。比如,在公共汽車上,你會發(fā)現(xiàn)這樣一種現(xiàn)象:一個人張大嘴打了個哈欠,他周圍會有幾個人也忍不住打起了哈欠。有些人不打哈欠是因為他們受暗示性不強。哪些人受暗示性強呢?可以通過一個簡單的測試檢查出來。
讓一個人水平伸出雙手,掌心朝上,閉上雙眼。告訴他現(xiàn)在他的左手上系了一個氫氣球,并且不斷向上飄;他的右手上綁了一塊大石頭,向下墜。三分鐘以后,看他雙手之間的差距,距離越大,則暗示性越強。
認識自己,心理學上叫自我知覺,是個人了解自己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更容易受到來自外界信息的暗示,從而出現(xiàn)自我知覺的偏差。
心理學的研究揭示,人很容易相信一個籠統(tǒng)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別適合他。即使這種描述十分空洞,他仍然認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曾經有心理學家用一段籠統(tǒng)的、幾乎適用于任何人的話讓大學生判斷是否適合自己,結果,絕大多數(shù)大學生認為這段話將自己刻畫得細致入微、準確至極。下面一段話是心理學家使用的材料,覺得是否也適合自己呢?
你很需要別人喜歡并尊重你。你有自我批判的傾向。你有許多可以成為你優(yōu)勢的能力沒有發(fā)揮出來,同時你也有一些缺點,不過你一般可以克服它們。你與異性交往有些困難,盡管外表上顯得很從容,其實你內心焦急不安。你有時懷疑自己所做的決定或所做的事是否正確。你喜歡生活有些變化,厭惡被人限制。你以自己能獨立思考而自豪,別人的建議如果沒有充分的證據你不會接受。你認為在別人面前過于坦率地表露自己是不明智的。你有時外向、親切、好交際,而有時則內向、謹慎、沉默。你的有些抱負往往很不現(xiàn)實。
這其實是一頂套在誰頭上都合適的帽子。
避免方法
自我知覺與巴納姆效應相對的是認識自己,心理學上叫自我知覺,是個人了解自己的過程??上У氖?,在這個過程中,人更容易受到來自外界信息的暗示,從而出現(xiàn)自我知覺的偏差。許多人冠冕堂皇地說“這是我自己的觀點”、“這是我自己要做的”,其實這個“自己”已經受到巴納姆效應的影響。
要避免巴納姆效應,客觀真實地認識自己,有以下幾種途徑:
第一,要學會面對自己
有這樣一個測驗人的情商的題目是:當一個落水昏迷的女人被救起后,她醒來發(fā)現(xiàn)自己一絲不掛時,第一個反應會是捂住什么呢?答案是尖叫一聲,然后用雙手捂著自己的眼睛。
從心理學上來說,這是一個典型的不愿面對自己的例子,因為自己有“缺陷”或者自己認為是缺陷,就通過自己方法把它掩蓋起來,但這種掩蓋實際上也像上面的落水女人一樣,是把自己眼睛蒙上。所以,要認識自己,首先必須要面對自己。
第二,培養(yǎng)一種收集信息的能力和敏銳的判斷力
很少有人天生就擁有明智和審慎的判斷力,實際上,判斷力是一種在收集信息的基礎上進行決策的能力,信息對于判斷的支持作用不容忽視,沒有相當?shù)男畔⑹占?,很難做出明智的決斷。
有一個故事說,一個替人割草的孩子打電話給一位陳太太說:“您需不需要割草?”陳太太回答說:“不需要了,我已有了割草工。”這個孩子又說:“我會幫您拔掉花叢中的雜草。”陳太太回答:“我的割草工也做了。”這孩子又說:“我會幫您把草與走道的四周割齊。”陳太太說:“我請的那人也已做了,謝謝你,我不需要新的割草工人。”孩子便掛了電話。孩子的哥哥在一旁問他:“你不是就在陳太太那兒割草打工嗎?為什么還要打這電話?”孩子帶著得意的笑容說:“我只是想知道我做得有多好!”
這個孩子可以說是十分關于收集針對自己的信息,因此可以預見他的未來成長以及可能取得的成就,絕非是一般小孩子能比。
第三:以人為鏡,通過與自己身邊的人在各方面的比較來認識自己
在比較的時候,對象的選擇至關重要。找不如自己的人作比較,或者拿自己的缺陷與別人的優(yōu)點比,都會失之偏頗。因此,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條件相當?shù)娜俗鞅容^,找出自己在群體中的合適位置,這樣認識自己,才比較客觀。
第四:通過對重大事件,特別是重大的成功和失敗認識自己
重大事件中獲得的經驗和教訓可以提供了解自己的個性、能力的信息,從中發(fā)現(xiàn)自己的長處和不足。越是在成功的巔峰和失敗的低谷,就越能反映一個人的真實性格。
有人說“成功時認識自己,失敗時認識朋友”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歸根結底,我們認識的都是自己。無論是成功還是失敗時,都應堅持辨證的觀點,不忽視長處和優(yōu)點,也要認清短處與不足。
第五:善于比較 在比較的時候,對象的選擇至關重要
找不如自己的人作比較,或者拿自己的缺陷與別人的優(yōu)點比,都會失之偏頗。因此,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條件相當?shù)娜俗鞅容^,找出自己在群體中的合適位置,這樣認識自己,才比較客觀。
第六:從大事認識自己重大事件中獲得的經驗和教訓可以提供了解自己的個性、能力的信息,從中發(fā)現(xiàn)自己的長處和不足
越是在成功的巔峰和失敗的低谷,就越能反映一個人的真實性格。有人說“成功時認識自己,失敗時認識朋友”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歸根結底,我們認識的都是自己。無論是成功還是失敗時,都應堅持辨證的觀點,不忽視長處和優(yōu)點,也要認清短處與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