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詞語
唇典chún diǎn
一種特殊的語言訊號,江湖上人彼此聯(lián)系的一種特殊手段。亦稱隱語、行話、市語、方語、切口、春點、黑話等,是民間社會各種集團或群體出于各自文化習俗與交際需要,而創(chuàng)制的一些以遁辭隱義、譎譬指事為特征的隱語。在三教九流的社會中,禮節(jié);行李包袱的捆扎和放置方位;茶具、食具的擺設(shè);個人的行、止、坐、立姿態(tài)相互輔用,都表達著主、客雙方一定的心愿和意圖。但這些還很不夠,最終仍需要通過隱語來徹底表達雙方的意思。唇典的產(chǎn)生,大致出于下列三種情形。一是由禁忌、避諱而形成的市井隱語,如在船上說話,諱說“住”、“翻”等,以其它字語代替。二是出于回避目的,免使外人知悉而形成的隱語行話。如舊時東北的響馬稱姓“楊”為“犀角靈蔓”,稱姓“何”為“九江八蔓”,稱姓“冷”為“西北風蔓”;當代香港黑社會以“四八九”稱“大路元帥”亦即“副堂主”等。三是語言游戲類隱語。唇典的內(nèi)容很廣泛,從人體部位到職業(yè),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禮節(jié)、交往等,應有盡有,幾乎可以成為第二語言系統(tǒng)。如人體器官名稱:頭為瓢把子,眼為招子或湖,手為抓子,耳為順風子,口為海子或江子或櫻桃子(女),腿為金杠子,腳為踢杞,心為蠶子或定盤子等。武俠小說所描述的江湖社會中,一般武林中人常常使用一些唇典,這些唇典多沿用明、清小說中已有的用法。在民國時期的舊派武俠小說家中,以姚民哀、鄭證因?qū)降渥顬轱欤髌分羞@類語言也最為豐富。新派武俠小說家大多相沿習用在自己的作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