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天圖
  • 拼 音:
  • 注 音:
  • 繁體字:
提交資料
  • 基本解釋

     簡介

    飛天是甘肅敦煌莫高窟的名片,是敦煌藝術的標志,是不朽的藝術品。只要看到優(yōu)美的飛天。人們就會想到敦煌莫高窟藝術。 敦煌莫高窟492個洞窟中,幾乎窟窟畫有飛天??傆?500余身。其數(shù)量之多,可以說是全世界和中國佛教石窟寺廟中,保存飛天最多的石窟。

    名稱由來

    敦煌飛天的名稱由來佛教中把化生到凈土天界的神慶人物稱為“天”,如“大梵天”、“功德天”、“善才天”、“三十三天”等。唐藏中云:“外國呼神亦為天。”佛教中把空中飛行的天神稱為飛天。飛天多畫在佛教石窟壁畫中,道教中把羽化升天的神話人物稱為“仙”,如“領先仙”、“天仙”、“赤腳大仙”等,把能在空中飛行的天神稱為飛仙。宋〈太平御覽〉卷622引〈天仙品〉中云:“飛行云中,神化輕舉,以為天仙,亦云飛仙。”

    佛教中的飛天

    飛天,是佛教中乾闥婆和緊那羅的化身。乾闥婆,意譯為天歌神、緊那羅,意譯為天樂神。原是古印度神話中的娛樂神和歌舞神,是一對夫妻,后被佛教吸收為天龍八部眾神之一。乾闥婆的任務是在佛國里散發(fā)香氣,為佛獻花、供寶,棲身于花叢,飛翔于天宮。緊那羅的任務是在佛國里奏樂、歌舞,但不能飛翔于云霄。后來,乾闥婆和緊那羅相混合,男女不分,職能不分,合為一體,變?yōu)轱w天?,F(xiàn)在,把早期在天宮奏樂的叫“天宮伎樂”,把后來持樂器歌舞的稱“飛天伎樂”。

    敦煌飛天的風格特征是不長翅膀,不生羽毛,借助云彩而不依靠云彩,而是憑借飄曳的衣裙,飛舞的彩帶凌空翱翔。千姿百態(tài),千變萬化。這是在本民族傳統(tǒng)的基礎上,吸收、融合了外來飛天藝術的成就,發(fā)展創(chuàng)作出來的敦煌飛天形象。

    敦煌早期飛天多畫在窟頂平棋岔角,窟頂藻井裝飾,佛龕上沿和本生故事畫主體人物的頭上。北魏時期飛天所畫的范圍已擴大到說法圖中和佛龕內兩側。飛天形象雖然還保留著西域飛天的特點,但已發(fā)生了變化,逐漸向敦煌飛天轉變。如北魏226窟北壁后部說法圖西側上方的一身散花飛天,臉型由橢圓變?yōu)殚L條但豐滿,鼻豐嘴小,五官勻稱,身材修長,衣裙飄曳,橫空飛翔,豪邁大方,勢如飛鶴,鮮花飄香,姿勢優(yōu)美,動感特強。隋代飛天正處在融合、探索、創(chuàng)新時期。主要表現(xiàn)在體型不同,身材修長,比例適度,腰姿柔軟,綽約多姿。臉型有的清秀,有的豐圓。服飾不同,有上身半裸的,有穿大袖長袍的,有穿短襯長袍的。飛態(tài)不同,有單飛的,有群飛的,有上飛的,下飛的,逆風飛的,順風飛的……。到了唐代,敦煌飛天已完成了中外吸收、融合的歷程,完全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達到了藝術的頂峰。唐代洞窟的四壁畫滿了大型經(jīng)變畫。飛天不僅畫在藻并、佛龕、四披上,大部分畫在經(jīng)變畫中。佛陀在極樂世界正中說法,飛天飛繞在上空,有的腳踏彩云,徐徐降落;有的昂首揮臂,騰空而上;有的手捧鮮花,直沖云霄;有的手托花盤,橫空飄游。那迎風擺動的衣裙,飄飄翻卷的彩帶,使飛天飛得多么輕盈巧妙、瀟灑自如、嫵嵋動人。五代、宋以后的飛天,在造型動態(tài)上無所創(chuàng)新,逐步走向公式化。飛天的風格特點雖不同,但一代不如一代,逐漸失去了原有的藝術生命。

    敦煌地區(qū)石窟保存的從公元4世紀(十六國)到14世紀(元代)歷時千余年的眾多飛天形象,是民族藝術的瑰寶,是佛教藝術中璀璨奪目的一枝奇葩。

    飛天的象征和發(fā)展

    飛仙多畫在墓室壁畫中,象征著墓室主人的靈魂能羽化升天。佛教傳入中國后,與中國的道教交流融合。在佛教初傳不久的魏晉南北朝時,曾經(jīng)把壁畫中的飛天亦稱為飛仙,是飛天、飛仙不分。后業(yè)隨著佛教在中國的深入發(fā)展,佛教的飛天、道教的飛仙雖然在藝術形象上互相融合,但在名稱上,只把佛教石窟壁畫中的空中飛神樂為飛天。敦煌飛天就是畫在敦煌石窟中的飛神,后來成為敦煌壁畫藝術的一個專用名詞。

    敦煌飛天的藝術形象

    敦煌飛天從藝術形象上說,它不是一種文化的藝術形象,而是多種文化的復合體。飛天的故鄉(xiāng)雖在印度,但敦煌飛天卻是印度文化、西域文化、中原文化共同孕育成的。它是印度佛教天人和中國道教羽人、西域飛天和中原飛天長期交流、事融合為一,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飛天。它是不長翅磅的不生羽毛、沒有圓光、借助彩云而不依靠彩云,主要憑借飄曳的衣裙、飛舞的彩帶而凌空翱翔的飛天。敦煌飛天可以說是中國藝術家最天才的創(chuàng)作,是世界美術史上的一個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