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詞語
可可西里珍稀動物---兔猻兔猻體型與家貓相似,體重2—3千克,身體粗壯而短,耳短而寬,呈鈍圓形,兩耳距離較遠。尾毛蓬松,顯得格外肥胖。 兔猻視覺、聽覺較為敏銳,避敵時行動迅速。叫聲與家貓相似,但較粗野。每年早春發(fā)情,夏初產(chǎn)崽,一般每胎三、四頭。
基本資料
中文名稱:兔猻
拉丁學名:Felis manul 命名:Pallas, 1776
俗名:羊猞貍,烏倫,瑪瑙,瑪瑙勒
英文名:Steppe Cat
國家重點保護動物級別:二級
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IUCN):資料不足
瀕危等級:漸危
瀕危動植物種國際貿(mào)易公約(CITES):附錄II
生態(tài)環(huán)境:沙漠、荒漠或戈壁地區(qū)
致危因素:因為貿(mào)易被捕獵
國內(nèi)分布:黑龍江, 內(nèi)蒙古, 河北, 青海, 新疆, 四川,西藏
國外分布:自亞洲中部地帶向東至西伯利亞
分類地位
動物界 Fauna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脊椎動物亞門 Vertebrata → 哺乳綱 Mammalia → 真獸亞綱 Tberia → 食肉目 Carnivora → 貓科 Felidae → 貓亞科 Felinae → 貓屬 Felis → 兔猻 Felis manul
亞種分化
Otocolobus manul manul -- 指名亞種 中國和蒙古
Otocolobus manul ferrugnea -- 里海到巴基斯坦
Otocolobus manul nigripecta -- 克什米爾、尼泊爾、西藏
外形特點
兔猻的額部較寬,吻部很短,顏面部幾乎直立,近似于猿猴類的臉型。瞳孔為淡綠色,收縮時呈圓形,但上下方有小的裂隙,呈圓紡錘形。耳朵短而圓,兩耳相距較遠,耳背為紅灰色。尾巴粗圓,長度約為20~30厘米,上面有6~8條黑色的細紋,尾巴的尖端長毛為黑色。全身被毛極密而軟,絨毛豐厚如同氈子一般,尤其是腹部的毛很長,為背毛長度的一倍多。頭頂為灰色,具有少數(shù)黑色的斑點。頰部有2條細的橫紋。身體的背面為淺紅棕色、棕黃色或銀灰色,背部中線處色澤較深,常具有暗黑色澤,后部還有數(shù)條隱暗的黑色細橫紋。
兔猻有幾個特征和其他的貓科動物有所區(qū)分。它的腳是短的,臀部較肥重,且毛發(fā)也很長、很厚。這使得它看起來特別地矮胖且多毛。它的毛發(fā)會隨著季節(jié)而改變-冬天時會較灰且較不花。它的耳朵位置較低,且使其有一副有點像是貓頭鷹的面容。因為它那相對較肥的臉龐,一度被認為是波斯貓品種的祖先。
生活習性
棲息在沙漠、荒漠、草原或戈壁地區(qū),能適應(yīng)寒冷、貧瘠的環(huán)境,常單獨棲居于巖石縫里或利用旱獺的洞穴。巢穴通路彎曲,深度一般在2米以上。夜行性,多在黃昏開始活動和獵食。冬季食物缺乏時白天也出來覓食,或移居村落附近。視覺和聽覺發(fā)達,遇危險時則迅速逃竄或隱蔽在臨時的土洞中。腹部的長毛和絨毛具有很好的保暖作用,有利于長時間地伏臥在凍土地或雪地上,伺機捕獵。叫聲似家貓,但較粗野。
主要以鼠類為食,也吃野兔、鼠兔、沙雞等。以野禽、旱獺和各種鼠類為食,卻常膏狼吻。每年早春發(fā)情,夏初產(chǎn)崽,北方的兔猻繁殖期一般比南方地區(qū)的稍晚,繁殖期持續(xù)42天,雌性發(fā)情期26~42個小時。妊娠期9~10周,一般每胎三、四頭,最多的一次可產(chǎn)6崽,小兔猻一般在4~5個月后,周身長滿毛茸茸的灰色外套,并開始獨立。
屬夜行性動物,但晨昏活動頻繁。
主要分布
兔猻主要生活在荒漠、戈壁及草原地區(qū),林中、丘陵及山地也有分布,常獨居于石縫中、石塊下或占領(lǐng)旱獺的巢穴。夜行性,但晨昏活動頻繁。以旱獺、野禽及鼠類為食。視、聽覺較敏銳,避敵時行動迅速,叫聲與家貓相似,但較粗野。每年多在2月份交配,4~5月份繁殖,每胎3~4仔,有時多達6仔,與環(huán)境的食物資源情況大有關(guān)系。
兔猻在中國分布于華北、西北和西南地區(qū)。在國外,還見于蒙古、外高加索、中亞、外貝加爾、阿富汗、伊朗、巴基斯坦、克什米爾等地。棲息在沙漠、荒漠、草原或戈壁地區(qū),能適應(yīng)寒冷、貧瘠的環(huán)境,常單獨棲居于巖石縫里或利用旱獺的洞穴。巢穴通路彎曲,深度一般在2米以上。夜行性,多在黃昏開始活動和獵食?;蛞凭哟迓涓浇?。視覺和聽覺發(fā)達,遇危險時則迅速逃竄或隱蔽在臨時的土洞中。腹部的長毛和絨毛具有很好的保暖作用,有利于長時間地伏臥在凍土地或雪地上,伺機捕獵。叫聲似家貓,但較粗野。主要以鼠類為食,也吃野兔、鼠兔、沙雞等。
致危因素
亂捕濫殺是數(shù)量下降的主要原因。50年代中國西部的年收購兔獼毛皮量達10000張(Tan, 1984)。在西藏東部的一些重點分布縣,在70年代中、后期每縣收購兔猻毛皮500-700張,但到了80年代僅收購幾十張,可說明其野生種群的數(shù)量正在逐年減少。由于兔獼的生活區(qū)是不適宜人類居住的地方,其生境的喪失并不是其數(shù)目減少的主要原因(Cat specialist group, 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