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詞語
貧血病
簡介
“貧血”是指單位容積血液內(nèi)紅細胞數(shù)和血紅蛋白含量低于正常。正常成人血紅蛋白量男性為12—16克/100毫升,女性為11—15克/100毫升;紅細胞數(shù)男性為400一550萬/立方毫米,女性為350—500萬/立方毫米。凡低于以上指標的即是貧血。臨床表現(xiàn)為面色蒼白,伴有頭昏、乏力、心悸、氣急等癥狀。
造成貧血的原因有多種:缺鐵、出血、溶血、造血功能障礙等。缺鐵而影響血紅蛋白合成所引起的貧血稱“缺鐵性貧血”,見于營養(yǎng)不良、大量成長期小量出血和鉤蟲病;急性大量出血(如胃和十二指腸潰瘍病、食管靜脈曲張破裂或外傷等)所引起的叫“出血性貧血”;紅細胞過度破壞所引起的貧血稱“溶血性貧血”,但較少見;常伴有黃疸,稱為“溶血性黃疸”;缺乏紅細胞成熟因素而引起的貧血稱為“巨幼紅細胞性貧血”,缺乏葉酸或維生素B12引起的巨幼紅細胞性貧血,多見于嬰兒和孕婦長期營養(yǎng)不良;缺乏內(nèi)因子的巨幼紅細胞性貧血稱為“惡性貧血”,伴有胃酸缺乏和脊髓側(cè)柱、后柱萎縮,病程緩慢;造血功能障礙引起的貧血稱“再生障礙性貧血”。
貧血癥狀有輕有重,取決于疾病性質(zhì)、失血量為人體代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