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字典
熱門搜索:
wán
  • 拼音:wan
  • 注音:ㄨㄢˊ
  • 部首筆畫:3
  • 總筆畫:6
  • 漢字結(jié)構(gòu):上下結(jié)構(gòu)
  • 簡(jiǎn)體部首:
  • 造字法:形聲
  • 五筆86:AVYU
  • 五筆98:AVYU
  • 五行:
  • Unicode:U+8284
  • 四角號(hào)碼:44517
  • 倉頡輸入法:TKNI
  • GBK編碼:
  • 規(guī)范漢字編號(hào):3580
提交資料
  • 芄字拼音(帶聲調(diào))
    wán
  • 芄字筆順
    橫豎豎撇折捺
  • 芄字的組詞
    芄蘭
  • 基本解釋

    wán ? ㄨㄢˊ ◎ 〔芄蘭〕多年蔓生草本植物,斷之有白汁,可食。葉對(duì)生,心臟形?;ò咨?,有紫色斑點(diǎn)。莖、葉和種子均可入藥。

  • 詳細(xì)解釋

    詳細(xì)字義 wán?

  • 漢語字典

    [①][wán][《廣韻》胡官切,平桓,匣。]見“芄蘭”。

    音韻參考

    [廣 韻]:胡官切,上平26桓,huán,山合一平桓匣[粵 語]:jyun4

  • 康熙字典
    ◎ 康熙字典解釋 【申集上】【艸字部】 芄; 康熙筆畫:9; 頁碼:頁1017第23【唐韻】【集韻】【韻會(huì)】【正韻】??胡官切,音丸?!菊f文】芄蘭,莞也。【詩·衞風(fēng)】芄蘭之支。【爾雅·釋草】萑,芄蘭。詳萑字註。
  • 字源字形
    字源演變: 小篆 楷體 字形對(duì)比: 中國大陸宋體臺(tái)灣細(xì)明體香港明體日本明朝體韓國明朝體舊字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