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字典
熱門搜索:
yáng
  • 拼音:yang
  • 注音:ㄧㄤˊ
  • 部首筆畫:2
  • 總筆畫:11
  • 漢字結(jié)構(gòu):左右結(jié)構(gòu)
  • 簡體部首:
  • 造字法:
  • 五筆86:BJGR
  • 五筆98:BJGR
  • 五行:
  • Unicode:U+967D
  • 四角號碼:76227
  • 倉頡輸入法:NLAMH
  • GBK編碼:
  • 規(guī)范漢字編號:
提交資料
  • 陽字拼音(帶聲調(diào))
    yáng
  • 陽字筆順
    折豎豎折橫橫橫撇折撇撇
  • 基本解釋

    yáng ?ㄧㄤˊ ◎ 見“陽”。

  • 漢語字典

    [①][yáng][《廣韻》與章切,平陽,以。]“昜1”的今字。亦作“氜1”?!瓣?”的繁體字。亦作“阦1”。亦作“霷1”。(1)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2)日光照得見的一面,向陽部分。(3)物體的正面,前面。(4)外面。(5)凸出的。(6)外露;顯露。(7)假裝。(8)借指表面上。(9)太陽;陽光。(10)中午。(11)指晴天。(12)指天。(13)正。與“負”相對。(14)今指帶陽電的。(15)亢陽之氣。(16)剛猛。(17)大;強大。(18)響亮。(19)鮮明;明亮。(20)溫和;溫暖。(21)指春夏季節(jié)。(22)復蘇;生長。(23)指人世。(24)開放。(25)干旱。(26)農(nóng)歷十月的別稱。(27)男性,男性的。(28)指雄性的。(29)男性生殖器。(30)精氣;精液。(31)指膀胱。(32)我國古代哲學認為宇宙中通貫物質(zhì)和人事的兩大對立面之一。與“陰”相對。如天、火、暑是陽,地、水、寒是陰。(33)通“揚”。發(fā)聲清亮;發(fā)揚。(34)春秋燕邑。在今河北省唐縣境。(35)古國名。在今山東省沂水縣西南。(36)姓。春秋魯國有陽虎。見《左傳·昭公二十七年》。

    音韻參考

    [上古音]:陽部喻四母,jiang[廣 韻]:與章切,下平10陽,yáng,宕開三平陽以[平水韻]:下平七陽[粵 語]:joeng4[閩南語]:iang5,iong5,iuN5

  • 康熙字典
    ◎ 康熙字典解釋 【戌集中】【阜字部】 陽; 康熙筆畫:17; 頁碼:頁1355第15〔古文〕??????【唐韻】與章切【集韻】【韻會】余章切【正韻】移章切,??音羊?!居衿繝I天功,明萬物謂之陽。【說文】高明也?!∮秩找??!驹姟ば⊙拧空空柯端梗岁柌粫?。【傳】陽,日也?!咀髠鳌の乃哪辍刻熳赢旉枴!径Y·祭義】殷人祭其陽。【註】陽謂日中時也。【孟子】秋陽以暴之?!∮帧境o·遠遊】集重陽,入帝宮。【註】積陽爲天,天有九重,故曰重陽。 又【玉篇】雙也。 又月建。【爾雅·釋天】十月爲陽。【詩·小雅】歲亦陽止?!∮帧緺栄拧め屘臁看籂戩i陽?!驹]】氣淸而溫陽?!∮帧緺栄拧め屘臁刻珰q在癸曰昭陽。 又五月五日曰端陽,九月九日曰重陽,見【月令廣義】?!∮帧緺栄拧め屔健可轿髟幌﹃?,山東曰朝陽?!驹姟ご笱拧慷绕湎﹃枴!居帧课嗤┥樱诒顺??!∮炙币?。【詩·大雅】在洽之陽。【穀梁傳·僖二十八年】水北爲陽。 又【釋名】丘高曰陽丘,體高近陽也?!∮帧驹姟め亠L】我朱孔陽?!緜鳌筷枺饕?。 又【玉篇】淸也?!∮帧驹姟ぶ茼灐魁垟珀栮枴!緜鳌筷栮枺杂形恼乱?。 又【詩·王風】君子陽陽?!緜鳌筷栮枺瑹o所用其心也?!∮帧局芏Y·地官·大司徒】以陽禮敎讓,則民不爭?!驹]】陽禮謂鄕射飮酒之禮?!∮謬!敬呵铩らh二年】齊人遷陽?!驹]】陽,國名?!緫?zhàn)國策】塞漏舟而輕陽侯之波。【註】博物志,晉陽國侯溺水,因爲大海之神。 又【春秋·昭十二年】齊高偃帥師納北燕伯于陽?!驹]】陽卽唐,燕別邑,中山有唐縣。 又縣名?!臼酚洝じ咦婕o】西過高陽?!驹]】屬??留?!∮株P名?!厩皾h·西域傳】去陽關七千八百二里?!∮帧咀髠鳌ふ讯哪辍抗珜O于齊,次于陽州?!∮株柍?,山名。漢爲縣,屬潁川郡。 又古帝號。【史記·五帝紀】帝顓頊高陽氏?!∮帧踞屆苛⑷?,象人立也?;蛟魂栭T,在前曰陽,兩旁似門也?!∮帧居衿總病!∮帧厩f子·達生篇】西北方之下者,則泆陽處之?!驹]】泆陽,鬼名?!∮帧颈阕印さ巧嫫可街袠淠苋苏Z者,非樹能語也,其精爲之,名曰雲(yún)陽?!∮植枺牌褎e名。【韓愈·進學解】昌陽引年。 又姓?!臼酚洝に抉R相如子虛賦】陽子驂乗?!驹]】古仙人陽陵?!緩V韻】周景王封少子於陽樊,後裔因邑命氏。又漢複姓,有二十二氏:歐陽、高陽、靑陽、孫陽、子陽、周陽、涇陽、偪陽、梗陽、戲陽、鮭陽、葉陽、陵陽、鮮陽、櫟陽、濮陽、太陽、老陽、安陽、成陽、朱陽、索陽。 又通作揚?!径Y·玉藻】盛氣顚實揚休?!驹]】顚,讀爲闐。揚,讀爲陽。盛身中之氣,使之闐滿其息,若陽氣之體物也?!踞屆筷?,揚也,氣在外發(fā)揚也?!∮峙c佯同?!径Y·檀弓】陽若善之。【前漢·高帝紀】陽尊懷王爲義帝,實不用其命。 又音腸?!緺栄拧め屧b】陽,予也。【註】魯詩云:陽如之何,今巴濮之人自呼阿陽?!臼琛繚h書藝文云:魯申公爲詩訓,故是爲魯詩。其經(jīng)云:陽如之何,申公以陽爲予,故引之。【釋文】陽,音腸?! 疚逡艏崱克鬃???!咀謴 克鬃麝g?!咀謴⊙a】亦作??陽氜。
  • 字源字形
    字源演變: 甲骨文金文 楷體 字形對比: 中國大陸宋體臺灣細明體香港明體日本明朝體韓國明朝體舊字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