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溫里藥和方劑

    溫里藥和方劑

    定義:凡藥性溫熱,能祛除里寒,扶助陽氣的藥物,叫做溫里藥。凡以溫里藥為主而組成的方劑,叫做溫里方。

    溫里法就是運用溫熱方藥以治療里寒證的一種治法。溫理法亦稱祛寒法。前人有“寒者熱之”,“療寒以熱藥”的說法,正是指出溫法治療原則。此類藥性多溫燥。

    由于里寒證的成因有元陽不足,寒從內生或由于外寒直入里等不同,因此祛寒法又可分為溫中祛寒,溫腎回陽兩種。

    溫中祛寒:本法適用于脾胃虛寒證。癥見手足不溫。納谷不化,胸腹冷痛,嘔吐泄瀉,肢倦神疲、舌淡脈弱等,常用藥物干姜、吳茱芋等;常用方劑有理中湯、吳茱芋湯等。

    溫腎回陽:本法適用于陰寒內盛,陽氣衰微之證。癥見惡寒倦臥、四肢厥冷、下利清谷、神疲汗出、舌淡苔白、脈沉微,甚則脈微欲絕等。常用藥物有附子、肉桂等;常用方劑有真武湯、四逆湯等。

    本類方藥多是辛燥溫熱,忌用于熱證、陰虛證。對于真熱假寒證,應當詳細分辯,慎勿誤用。

    一、溫里藥

    (一)附子《本經》

    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烏頭的塊根上所附生的子根。

    別名:黑附子、川附子。

    處方用名:制附片、熟附片、生附子。

    藥用部分:根。

    歸經:入心、腎、脾經。

    性味:辛、甘,大熱、有毒。

    功能;回陽救脫、溫腎助陽、溫中止痛。

    主治與應用:

    1.本品辛熱燥烈,能助心腎之陽,有回陽救脫之功效。用于陽氣衰微、陰寒內盛?;蛞虼蠛?、大吐、大瀉而致的四肢厥冷,冷汗自出、下利清谷、脈微欲絕等亡陽脫證。常與干姜、甘草同用,如四逆湯。

    2.溫腎助陽,用于腎陽不足所致的腰膝疼痛、形寒足冷、陽痿遺精、尿頻數等證。常與熟地、杜仲、菟絲子等藥同用,如右歸丸。對于脾陽不振、脘腹冷痛、大便溏泄之證,與黨參、白術等同用,如附子理中湯。

    3.有散寒燥濕,溫經止痛的作用,適用于風寒濕痹,周身關節(jié)疼痛屬于寒濕偏勝者,多與桂枝同用,如桂枝附子湯。

    用量:3-9克。

    注意事項:

    陰虛火旺及孕婦均忌用。

    參考資料:

    1.附子能興奮迷走神經中樞,有強心作用,使心臟收縮幅度增高。但生用或過量易中毒,出現心律不齊,甚至心跳停止。炮制與煎煮能分解烏頭堿,使毒性減低,但強心作用不變。故臨床多用熟附子,用量大時宜久煎(1小時以上)。

    2.附子有興奮垂體-腎上腺皮質系統(tǒng)的作用。

    3.烏頭有鎮(zhèn)痛及局部麻醉作用。對呼吸中樞、血管運動中樞、反射機能等有麻醉作用。因此,附子止痛作用可能與此有關。

    說明:

    附子辛熱燥烈,其性善走,能通行十二經。功能峻補下焦之元陽,而逐在里之寒濕;又可外達皮毛,而散在表之風寒,故可治以上諸證。附子、烏頭、子母同株,母根名烏頭,旁生幼根名附子,不生幼根者名天雄,其性能相似,但附子長于治寒;烏頭善于祛風。故溫腎祛寒,多用附子;通痹驅風,多用烏頭。二藥皆有毒必須炮制,同時宜久煎。烏頭毒性尤甚,配蜜同用,即能解毒,又可緩痛,適用于寒證的心腹劇痛、疝氣痛及風寒濕痹的全身作痛,或麻木不仁等證。

    (二)肉桂《別錄》

    為樟科常綠喬木植物肉桂樹的樹皮。

    別名;桂皮、邊桂、桂心、玉桂、肉桂皮。

    處方用名:肉桂、油肉桂。

    藥用部分:樹干的皮。

    性味:辛、甘、大熱。

    歸經:入肝、腎、脾經。

    功能:溫中補陽,散寒止痛。

    主治與應用:

    1.有溫脾陽、助腎陽,益火消陰的作用,適用于脾腎陽虛諸證,常與附子、干姜等同用。

    2.能溫經通脈,散寒止痛,適用于虛寒性心腹疼痛。單用有效,或配其它溫中散寒止痛藥同用。

    用量:3-9克。

    注意事項:陰虛陽亢及孕婦忌用。

    參考資料:

    1.含桂皮油、能刺激胃腸分泌,促進消化機能,緩解痙攣、抑制異常發(fā)酵,故有止痛作用。

    2.有中樞性及末稍性擴張血管的作用,能增強血循環(huán),因而有通血脈的作用。

    3.體外試驗對致真菌有抑制作用。

    說明:肉桂與附子,均能回陽補火,溫里散寒。但肉桂略入血分,對于經寒血滯的經閉,能活血通絡;附子偏入氣分,對于肢冷脈微的 陽欲絕,功勝肉桂,故回陽固脫急用附子而不用肉桂。惟氣血虛寒、四肢不溫,腰膝冷痛等證,二藥常配合應用。

    (三)干姜《本經》

    為生姜的干燥品,切片用或炮焦或炒炭用。

    別名;均姜、生姜、干姜。

    處方用名:干姜、炮姜、黑姜、北姜。

    藥用部分:根莖。

    性味:辛、熱。

    歸經:入心、肺、脾、胃、腎經。

    功能:溫中回陽、溫肺化痰,溫經止血。

    主治與應用:

    1.回陽救逆:與附子相須為用,以活陽氣衰微,陰寒內盛,四肢厥冷,脈微欲絕之亡陽虛脫征,如四逆湯。

    2.善于溫中祛寒,常用于脾胃虛寒、四肢不溫、嘔吐泄瀉,脘腹冷痛等證,配黨參、白術等同用,如理中湯。

    3.能溫肺散寒,燥濕化痰,故常用于肺寒咳嗽,痰多稀薄之證,每以細辛,五味子配用,如苓甘五味姜辛湯。

    4.干姜炮焦名炮姜,苦溫而澀,辛散之力減弱,能入血分,適用于虛寒性吐血、便血、血崩等證,常配其它溫經及收澀止血藥物同用。

    用量:3-9克。

    注意事項:陰虛有熱及孕婦忌用。

    說明:生姜性溫長于發(fā)散表寒,兼能溫中止嘔;干姜辛熱,長于溫中祛寒而發(fā)散之力較弱;炮姜性溫而味苦,已無發(fā)散作用。但亦能溫中,且可止血。干姜與附子均有溫里散寒回陽作用,附子長于溫腎陽、干姜主要溫脾陽,二藥可配伍應用。

    (四)吳茱萸《本經》

    為蕓香料落葉灌木或小喬木植物吳茱萸將成熟果實。

    別名:吳萸、川姜。

    處方用名:吳茱萸、吳萸、淡吳萸。

    藥用部分:果實。

    性味:辛、苦、熱、有小毒。

    歸經:入肝、脾、胃、腎經。

    功能:溫中止痛,降逆止嘔。

    主治與應用:

    1.本品有明顯的溫中止痛作用,適用于里寒所致的胃痛、脅痛、腹痛及疝痛等證。如治脘腹冷痛,可配溫中散寒的干姜。治脅肋脹痛、寒疝疼痛,可配理氣止痛的烏藥、小茴、川楝子。治婦女少腹冷痛,經行后期,常配伍當歸、川芎、桂枝等。

    2.能疏肝暖脾,溫中止嘔,適用于胃寒或肝胃不和的嘔吐,或兼有胃痛、脅痛之證,多與人參、生姜、大棗同用,如吳茱芋湯。如屬肝胃郁火而致的嘔吐,可與黃連同用,如左金丸。

    參考資料:

    1.有收縮子宮的作用。

    2.體外實驗:對綠膿桿菌、葡萄球菌、皮膚真菌等有抗菌作用。

    3.對蛔蟲及水蛭有顯著殺蟲的效力。

    (五)高良姜《別錄》

    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高良姜的根莖。

    別名:良姜。

    處方用名:高良姜、良姜。

    藥用部分:根莖。

    性味:辛、熱。

    歸經:入脾、胃經。

    主治與應用:

    有良好的散寒和止痛、止嘔作用,適用于脘腹冷痛、嘔吐等胃寒證,單用有效,如《千金方》以本品微炒。米飲送服,治心脾氣痛。如治胃寒疼痛,與香附配伍,如良附丸。治脘腹冷痛、脹滿,可配肉桂、厚樸等同用。治胃寒氣逆、嘔吐清水之證,可與生姜、半夏煎服。

    用量:3-9克。

    (六)艾葉《別錄》

    為菊科多年生灌木狀草本植物艾的葉片。

    別名:陳艾葉、生艾葉、蘄艾。

    處方用名:陳艾葉、生艾葉、蘄艾、艾絨。

    藥用部分:葉、花。

    性味;苦、辛、溫。

    功能:散寒止痛、溫經止血。

    主治與應用:

    1.有溫中散寒止痛作用,適用于虛寒性的脘腹疼痛,少腹冷痛、痛經等證,常與當歸、香附等同用。

    2.能溫經止血。炒炭可增強其作用,多用于虛寒性的月經過多,崩漏及妊娠下血等證,常與阿膠、熟地等同用,如膠艾湯。如兼氣虛不固者,又須與黨參、黃芪、白術同用。

    用量:3-9克。

    二、溫里方

    (一)四逆湯《傷寒論》

    組成:熟附子9克 干姜9克 炙甘草12克。

    用法:水煎服。

    功能:回陽救逆。

    主治:

    1.少陰證,陽氣虛衰,陰寒內盛所致的四肢厥逆,惡寒倦臥,神疲欲寐,下利清谷,腹中冷痛,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脈沉弱等證。

    2.誤汗或大汗所致的亡陽證。

    方解:方中以附子大辛大熱、溫發(fā)陽氣、祛散寒邪,為主藥;輔以干姜溫中散寒,協(xié)助附子回陽之力;佐以甘草溫養(yǎng)陽氣,并能緩和姜、附之過于燥烈,共成回陽救逆的方劑。

    臨床應用:

    1.本方加人參,名四逆加人參湯,功能回陽復陰,適用于泄瀉不止,大汗或大出血后的手足厥冷、脈細欲絕的證候。

    2.各種疾病發(fā)展到陽虛寒盛的休克期,或因虛脫所致的手足厥冷、心悸氣短、脈沉弱者。

    3.本方常用于急性胃腸炎、小兒消化不良等劇烈吐瀉所引起的末梢循環(huán)衰竭。

    注意事項:本方治四肢厥逆,屬于陽虛陰盛之證。如四肢厥逆因于陽氣內郁,不能外達四肢者,此乃四逆散證,非本方所宜。

    (二)理中湯《傷寒論》

    組成;人參6克(現用黨參)干姜9克 炙甘草6克 白術12克。

    用法;水煎服,也可煉蜜為丸。

    功能;溫中祛寒,補氣健脾。

    主治;脾胃虛寒證,癥見腹痛、池瀉清稀、嘔吐、不渴、或腹?jié)M食少、舌淡苔白、脈沉細或遲緩。

    方解;本方是治療脾胃虛寒的常用方劑。方中以干姜溫運中焦,祛散寒邪,恢復脾陽,為主藥;輔以人參補氣健脾,振奮脾胃功能;佐以白術健脾燥濕;使以炙甘草調和諸藥而兼補脾和中,合用具有溫中祛寒,補益脾胃的作用。

    臨床應用:

    1.本方具有溫中散寒,補益脾胃的作用,是一溫補的方劑,適用于中焦虛寒所致之各種病證。以脈象沉細或遲緩,舌淡苔白滑,溲清便溏,畏寒肢冷為辯證要點。

    2.本方主要用于脾胃虛寒證。寒多者以干姜為主藥;虛多者以人參為主藥;虛寒俱甚者,則參、姜皆為主藥。如泄瀉較頻,方中白術改用土炒,以增加澀腸止瀉的作用。如虛寒較甚,而見面色晄白,手足不溫,或昏睡露睛,可加熟附子,以加強溫陽祛寒之力,名附子理中丸、或再加肉桂,名附桂理中丸,其補陽祛寒之力更大。

    3.本方用于中焦虛寒,如慢性胃炎、潰瘍病、慢性結腸炎、胃下垂等。

    (三)真武湯《傷寒論》

    組成:熟附子6克 茯苓9克 白芍9克 白術6克 生姜9克

    用法;加水600-800毫升,煮1-1.5小時,中間再勿加生水,煮取200毫升,溫服,100毫升,日服2次。

    功能;溫陽利水。

    主治:

    1.脾腎陽虛,水氣內停所致的水腫,癥見小便不利、肢體浮腫、四肢沉重、疼痛、惡寒、舌淡而潤、苔白、脈沉細者。

    2.發(fā)汗過多,陽氣太虛,寒水內動,水氣凌心,而見心悸、頭暈,身體振動而欲地,舌淡潤,脈沉細者。

    方解:本方主要由于陽虛不能化水所致,故方中以附子大辛大熱,溫壯腎中陽氣,以散在里之寒水為主藥;輔以生姜溫散水氣,茯苓、白術健脾利水,白芍斂陰和里,并制熟附子、生姜之辛燥,使利水而不傷陰。腎陽不足、則氣不化水、小便不利、肢體浮腫。本文溫補脾腎,故能利水消腫,為溫陽利水的主方。

    臨床應用:

    1.急性腎炎水腫,心臟水腫而因脾腎陽虛者,可以本方為主,加減治療。

    2.如脾腎陽虛、痰飲上泛,咳嗽者,加五味子、細辛、干姜;若小便自利應去茯苓;如見泄瀉者應去白芍,加干姜。

    3.凡心力衰竭引起的眩暈、心悸、下肢乏困無力、面部浮腫、舌淡、脈沉細;或虛損病出現形寒怕寒、四肢不溫、腰酸腿軟、動則氣喘、脈細遲弱者,均可酌情使用。

更多中藥材
  • 便秘呢,看似簡單,治療起來是比較疑難的,比方說有一些患者,他是習慣性便秘,用藥一段時間緩解了,但是過段時間又會發(fā)作,患者就沒有這個耐心啊去調理自己這個便秘了。中醫(yī)對便秘啊,它是有分型論治的,跟患者的身體。不同狀態(tài)啊,每一個患者有自己的體質特......
  • 有時候我看一看大家的留言呢,有的這這樣一個患者,說是他是33歲,一個男性,這個腦力工作者平時就是坐在辦公室,但是他有一個特點,就問我算不算病。就是經常性的這個手腳心發(fā)熱,他工作壓力比較大,整天有些心煩意亂,還沒有精氣神兒,所以就這個問題呢,......
  • 中醫(yī)是需要辨別一下,虛主要是氣血陰陽。氣虛呢?簡單跟大家說就是氣力不足,氣屬于功能,你在某些方面的功能不足,任何一方面中醫(yī)都叫做氣虛。血虛呢,跟氣血而言呢,就是是由于血虛導致的功能不足,或者說功能還可以,但是血液的營養(yǎng)不足,會導致你容易功能......
  • 大家在網上今天可能看到一個,有一個說的是大胃王,為了吸引人眼球啊,就表演這樣的節(jié)目,國家出這個政策了,禁止再表演這樣的節(jié)目了是吧?一個是作秀還是浪費糧食,那么今天我就從醫(yī)學這個角度啊,跟大家說這個暴飲暴食對我們人體的危害是非常大的,中醫(yī)認為......
  • 然后這個患者肝氣郁滯呢,她也看了很多次,經常吃一些藥,有時有點兒效果,但是總是反反復復不太好,這個是為什么呢?咱們來看一下這個肝氣郁滯的一些特點啊,第一個就是病情變化多樣,癥狀今天是這樣明天是那樣,今天是胃疼,明天是頭疼,發(fā)脾氣,吃不下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