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口瘡

    口瘡

    口瘡是指以口腔內(nèi)粘膜、舌、唇、齒齦、上腭等處發(fā)生潰瘍?yōu)樘卣鞯囊环N小兒常見的口腔疾患??诏彴l(fā)生于口唇兩側者,又稱燕口瘡;滿口糜爛,色紅作痛者,又稱口糜。本病相當于西醫(yī)學口炎。任何年齡均可發(fā)生,以2-4歲的小兒多見;一年四季均可發(fā)病??蓡为毎l(fā)生,也常伴發(fā)于其他疾病之中。小兒口瘡一般預后良好;若失治、誤治,體質(zhì)虛弱,可導致重癥,或反復發(fā)作,遷延難愈。

    《素問·至真要大論》已有“火氣內(nèi)發(fā),上為口糜”的記載,《諸病源候論·口瘡候》亦有“小兒口瘡,由血氣盛,兼將養(yǎng)過溫,心有客熱熏上焦,令口生瘡也”的論述,指出心經(jīng)熱盛,發(fā)生口瘡。《小兒衛(wèi)生總微論方·唇口病論》說:“風毒濕熱,隨其虛處所著,搏于血氣,則生瘡瘍……若發(fā)于唇里,連兩頰生瘡者,名曰口瘡;若發(fā)于口吻兩角生瘡者,名曰燕口?!敝赋霰静∈怯筛惺茱L毒濕熱所致,由于發(fā)病部位不同,而有口瘡與燕口瘡之稱。

    [病因病理]

    小兒口瘡,多由風熱乘脾,心脾積熱,虛火上炎所致。主要病變在脾與心,虛證常涉及于腎。風熱乘脾者,因外感風熱之邪,外襲于肌表,內(nèi)乘于脾胃。脾開竅于口,胃絡于齒齦,風熱毒邪侵襲,引動脾胃內(nèi)熱,上攻于口,使口腔粘膜破潰,發(fā)為口瘡。若夾濕熱,則兼見口腔糜爛。

    心脾積熱者,因調(diào)護失宜,喂養(yǎng)不當,恣食肥甘厚膩,蘊積生熱;或喜吃煎炒炙,內(nèi)火偏盛,邪熱內(nèi)積心脾,循經(jīng)上炎口腔,發(fā)為口瘡。

    虛火上炎者,因小兒“腎常虛”,若久患熱病,或久瀉不止,津液虧耗,腎陰不足,水不制火,虛火上浮,熏灼口舌,發(fā)生口瘡。

    【臨床診斷]

    一、診斷要點

    1.齒齦、舌體、兩頰、上顎等處出現(xiàn)黃白色潰瘍點,大小不等,甚至滿口糜爛,疼痛流涎。

    2.外感引起者,初起有時可見口腔皰疹,繼則破潰成潰瘍,常伴發(fā)熱,頜下淋巴結腫大。

    3.發(fā)病多與發(fā)熱疾患或飲食失調(diào)有關。

    4.血象可見白細胞總數(shù)及中性粒細胞增高,或正常。

    二、鑒別診斷

    鵝口瘡多發(fā)生于初生兒或體弱多病的嬰幼兒,口腔粘膜上出現(xiàn)白屑而不是潰瘍,周圍有紅暈,疼痛不明顯。

    [辨證論治]

    一、辨證要點

    1.辨輕重口瘡輕者僅見口腔出現(xiàn)潰瘍點,妨礙哺乳進食,飲食時可因疼痛出現(xiàn)哭鬧。重者發(fā)熱、煩躁、啼哭不安,或見嘔吐、腹瀉等癥?!?/p>

    2.辨虛實凡起病急,病程短,口腔潰爛及疼痛較重,局部有灼熱感,或伴發(fā)熱、尿黃便干者,多屬實證。以心火偏盛為主者,舌體潰瘍較多。以脾胃積熱為主者,口頰粘膜、上腭、齒齦、口唇等處潰瘍較多。起病緩,病程長,口腔潰爛及疼痛較輕,兼有神疲、顴紅者,多為虛證,病變臟腑以腎為主。

    二、治療原則

    實證治宜清熱解毒,瀉心脾之火。虛證治宜滋陰降火,引火歸原。均應配合外治療法。

    三、分證論治

    1.風熱乘脾

    證候:以口頰、上腭、齒齦、口角潰瘍?yōu)橹?,甚則滿口糜爛,或為皰疹轉(zhuǎn)為潰瘍,周圍掀紅疼痛拒食,煩躁不安,口臭,涎多,小便短黃,大便秘結,或伴發(fā)熱,咽紅,舌紅,苔薄黃,脈浮數(shù)。

    分析:本證多為外感引起,外感風熱邪毒,內(nèi)引脾胃之熱,上熏口舌,故發(fā)為口瘡?;馃嵫?,故疼痛拒食,煩躁不安。熱灼腸胃,津液受劫,故大便秘結、小便短黃。兼有風熱表證,故發(fā)熱、咽紅、舌紅、苔薄黃、脈浮數(shù)。

    治法:疏風清熱解毒。

    方藥:涼膈散加減。常用藥:黃芩、金銀花、連翹、梔子清熱解毒,大黃通腑瀉火,竹葉清心除煩,薄荷升散郁火、外解表熱,甘草和中解毒。發(fā)熱惡風、咽紅,加牛蒡子、土牛膝根、桔梗;咳嗽加杏仁、奉葉、前胡。大便不實,去大黃,加生石膏、玄參、赤茯苓。

    2.心火上炎

    證候:舌上、舌邊潰瘍較多,色紅疼痛,心煩不安,口干欲飲,小便短黃,舌尖紅,苔薄黃,脈數(shù)。

    分析:舌乃心之苗,手少陰之經(jīng)通于舌。心火熾盛,熱毒循經(jīng)上炎,故發(fā)為口瘡,色紅疼痛。心火內(nèi)盛,津液受劫,故心煩不安,口干欲飲,小便短黃。舌尖紅,苔薄黃,脈數(shù),均為心火熾盛之象。

    治法:清心瀉火。

    方藥:瀉心導赤湯加減。常用藥:黃連瀉心火,生地涼心血,竹葉清心除煩,木通導熱下行,甘草調(diào)和諸藥。心煩不安加連翹、朱燈心清心瀉火除煩;口干欲飲加生石膏、蘆根、天花粉清熱生津;小便短黃加車前子、茯苓、滑石利尿泄熱。

    3.虛火上炎

    證候:口舌潰瘍或糜爛,稀散色淡,不甚疼痛,反復發(fā)作或遷延難愈,神疲顴紅,口干不渴,舌紅,苔少或花剝,脈細數(shù)。

    分析:嬰兒體稟虛弱,腎陰不足,水不制火,虛火上浮,故見口舌潰瘍或糜爛,不甚疼痛,神疲顴紅,口干不渴。舌紅,苔少或花剝,脈細數(shù),均為陰虛火旺之象。

    治法:滋陰降火。

    方藥:知柏地黃湯加減。常用藥:六味地黃丸滋陰補腎,知母、黃柏清熱降火,佐牛膝引火下行。若久瀉之后,脾腎大虛,無根之火上浮,而見口舌生瘡,神疲面白,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者,改用理中湯加肉桂以溫補脾腎,引火歸原。

    [其他療法]

    一、中成藥劑

    1.小兒化毒散每服2—3g,1日2-3次。用于口瘡實證。

    2.牛黃解毒片每服2—4片,1日2-3次。用于口瘡實證。

    3.知柏地黃丸每服2—3g,1日2-3次。用于虛火上炎證。

    二、單方驗方

    1.一枝黃花、大青葉各30g。每日1劑,水煎,分3—4次服。用于口瘡實證。

    2.大青葉、鮮生地、生石膏(先煎)、蘆根各30g,玄參、赤芍藥、丹皮各l0g,生甘草3g,每日1劑,水煎,分3—4次服。用于口瘡實證伴發(fā)熱者。

    三、藥物外治

    1.冰硼散、錫類散、珠黃散、綠袍散、西瓜霜噴劑,任選一種搽口腔患處。

    2.野菊花、金銀花、薄荷、連翹、板藍根各l0g,玄參15g,加水1000mL煎沸。待溫后含漱,每次至少含漱3分鐘,每日3—5次。用于口瘡實證。

    3.蛋黃油新鮮雞蛋煮熟取黃,文火煎出蛋黃油,外敷潰瘍面上。實證、虛證均可用,用于潰瘍?nèi)站貌粩空吒选?/p>

    4.吳茱萸粉5g,陳醋適量調(diào)成糊狀,臨睡前敷兩足涌泉穴,翌晨去除。用于虛火上炎證。

    [預防護理]

    一、預防

    1.保持口腔清潔,注意飲食衛(wèi)生,餐具應經(jīng)常消毒。

    2.食物宜新鮮、清潔,不宜過食辛辣炙及肥甘厚膩之品。

    3.初生兒及小嬰兒口腔粘膜嬌嫩,·清潔口腔時,不應用粗硬布帛拭口,動作要輕,以免損傷口腔粘膜。

    二、護理

    1.對急性熱病、久病、久瀉患兒,應經(jīng)常檢查口腔,做好口腔護理,防止發(fā)生口瘡。

    2.根據(jù)辨證施護原則,選用適當中藥煎劑頻漱口。

    3.飲食宜清淡,給予半流飲食,避免粗硬食品。

    [文獻摘要]

    《諸病源候論·唇口病諸候》:“手少陰,心之經(jīng)也,心氣通于舌;足太陰,脾之經(jīng)也,脾氣通于口。腑臟熱盛,熱乘心脾,氣沖于口與舌,故令口舌生瘡也?!?/p>

    《幼幼集成·口瘡證治》:“口瘡者,滿口赤爛,此因胎稟本厚,養(yǎng)育過溫,心脾積熱,熏蒸于上,以成口瘡。內(nèi)服沆瀣丹,外以地雞擂水搽瘡上。口糜者,滿口生瘡潰爛,乃膀胱移熱于小腸,膈腸不便,上為口糜。以導赤散去小腸之熱,五苓散去膀胱之熱,當以二方合服。口瘡服涼藥不效,乃肝脾之氣不足,虛火泛上而無制,宜理中湯收其浮游之火,外以上桂末吹之。若吐瀉后口中生瘡,亦是虛火,理中湯。昧者以為口瘡悉為實熱,概用寒涼,必不救?!?/p>

    [現(xiàn)代研究]

    高津福,馬玉香,林和平.加味銀翹散治療小兒皰疹性口炎112例.中國中西醫(yī)結合雜志1994;14(10):620

    用加味銀翹散:金銀花、板藍根各log,牛蒡子9g,連翹、桔梗、竹葉各6g,薄荷、木通、甘草各3g,蘆根12g。面赤、苔黃、便干、口臭,去桔梗、薄荷、牛蒡子,加生石膏15g,知母、生地黃各6So每日1劑,分3次口服。治療小兒皰疹性口炎112例。并設對照組,用嗎啉雙胍片及復合維生素B片口服治療75例。兩組均用藥3—5天。結果中藥治療組:痊愈30例,顯效68例,有效8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舛.6%;西藥對照組:痊愈7例,顯效21例,有效23例,無效24例,總有效率68.0%。兩組比較有非常顯著差異(p<0.01)。實驗室檢測提示,該方還具有提高血白細胞功能和促進體液免疫應答功效。

    沈永琴,丁惠玲.麥芪糖漿預防小兒口腔潰瘍復發(fā)的療效探討.上海中醫(yī)藥雜志1997;(3):26

    用黃芪、麥冬、白術、白芍、生地、五味子、谷麥芽等藥制成麥芪糖漿。每服15mL,1日3次,3個月為1療程。用于防止小兒口腔潰瘍的復發(fā)有效。

更多中藥材
  • 內(nèi)褲使我們?nèi)粘I钪凶钯N身的衣物,他是最貼近身體私處的地方,但是很多時候不經(jīng)意間就會帶來細菌繼而引發(fā)疾病,內(nèi)褲穿了一天,上面總會有或多或少的異物,或黃,或似痰,那么那些到底是什么東西呢?是否有危害?說到這里不必害羞,為了自己的健康,你真的需......
  • 葛根,為豆科植物野葛,是中國南方一些省區(qū)的一種常食蔬菜,其味甘涼可口,常作煲湯之用。其主要成分是淀粉,此外還含有約12%的黃酮類化合物,包括大豆(黃豆)甙、大豆甙元、葛根素等10余種;并含有胡蘿卜甙、氨基酸、香豆素類等。葛根老少皆宜,特別適......
  • 桑葉用藥禁忌1、不良反應機制:桑椹中含有胰蛋白酶抑制物,致使腸道內(nèi)的消化酶不能破壞C型產(chǎn)生莢膜桿菌B毒素,而引起出血性腸炎。桑椹含脂肪酸,過量食用對消化道可產(chǎn)生刺激癥狀。2、不良反應:過量服用中毒后,惡心、嘔吐、腹痛、腹瀉、腹脹、大便呈果醬......
  • 說到蠶寶寶這種小蟲子,我們也會聯(lián)想到桑葉,因為蠶就是吃桑葉的動物,蠶這種動物對于我們?nèi)梭w來說好處非常多,比如蠶本身是一種藥材,而且拉的大便,也是一種藥材;僵蠶就是得病死的蠶,其實桑葉也是一種中藥材,那么到底僵蠶桑葉的功效分別是什么呢?大家應......
  • 海洋是非常神奇和神秘的,有很多海洋里的動物還沒能被人類發(fā)現(xiàn),海狗相信住在海邊或者是去過海洋館的朋友都不陌生;海狗也是有腎臟的,并且海狗腎還是一種藥材,人們經(jīng)常會使用海狗腎來泡藥酒,比如海狗腎人參酒就是常見的一種,那么海狗腎人參酒的功效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