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關鍵詞:《靈藥秘方》鄭梅澗 方成培 中醫(yī)喉科
摘要:鄭梅澗為清代喉科名醫(yī),其手寫本《靈藥秘方》為蒲東方士師成子所作。本文在理清《靈藥秘方》手寫本的由來的基礎上,對其版本學價值和學術價值作了初步探討。
中醫(yī)古籍《靈藥秘方》見于紹興裘慶元《三三醫(yī)書》第三集,刊于1924年。題署“蒲東師成子書,古歙方成培訂,紹興裘慶元刊”。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于1998年出版了簡體標點橫排本。
《靈藥秘方》為蒲東方士師成子于康熙初年所作,書中記載道家治病所用丸散丹劑方藥的適應病癥、制藥、用藥方法。道家治病所用丸散丹劑經(jīng)過長期臨床檢驗,有其科學性和特異性,道家多珍秘而不外傳,故此是中醫(yī)學寶庫中值得深入發(fā)掘的一個領域。筆者家藏鄭梅澗于清乾隆年間的手寫本《靈藥秘方》,茲就其學術價值作初步研究如次。
鄭梅澗、方成培及與《靈藥秘方》的關系
鄭梅澗(1127~1787年),名宏綱,字紀原,號梅澗,安徽歙縣鄭村人,清代喉科名醫(yī)。世醫(yī)出身,為家傳醫(yī)學第七代傳人[1]。著有《精選喉科秘要良方》、《重樓玉鑰》、《余醫(yī)語》、《痘疹正傳》。
方成培(1735~1808年),字仰松,又字觀,號岫云,安徽歙縣環(huán)山人。方成培為清季杰出曲藝家、新安醫(yī)家。方成培出生在一個儒、醫(yī)家庭,醫(yī)學傳承當在三世以上。方幼年體弱多病,“日在藥里間”。童年就在父兄指導下閉戶習醫(yī),博覽群書,廣泛投師[2]。方成培與鄭氏喉科過從甚密:方氏謂與鄭梅澗有“針芥之投”,鄭梅澗將家傳喉科秘術悉數(shù)傳方成培[1]。方成培于乾隆戊子(1768年)為《重樓玉鑰》作序[3],鄭梅澗著《重樓玉鑰》中收載方成培家藏秘方“秘授甘露飲”等方劑,可見方鄭二人相交莫逆,其關系勝于“至親密友”[1],非虛語也。
從《靈藥秘方·方序》[4]可知,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三月十八日,方成培偶于揚州故紙堆中見到《靈藥秘方》,該書為蒲東方士師成子于康熙戊戌(1718年)所作,系孤本,方以善價購得,并為之作序。從方的序言來看,是書不乏應驗效方,但師成子秘惜過甚,“方中分兩皆為隱語,不肯明言”,考方中所用藥味每每峻猛之品,如無分兩,“雖存亦無用矣”。同年四月(清和月),方于廣陵寓齋之遠心樓,細細玩味道中隱語,解得其意,標明分兩,使之有應用價值。自揚州返里后,方成培將《靈藥秘方》與鄭梅澗過閱,鄭梅澗愛不釋手,遂親筆錄之(即鄭梅澗手寫本,以下簡稱鄭寫本)。1783年夏,方氏五游漢皋(漢口),以《靈藥秘方》示汪生圯公,圯公欣然為付諸剞劂,又輯同人屢驗之方為一卷,附諸后,以廣其傳。此即裘慶元《三三醫(yī)書》本(以下簡稱裘本)。
鄭梅澗手寫本的版本學價值
1、鄭梅澗手寫本款識概況
鄭梅澗手寫本《靈藥秘方》為家中世傳秘本,雖年湮代遠,兵連禍結,寫本在歷代先輩的精心呵護下,仍保存完好。寫本一卷,60頁,厚約10毫米,采用針眼絲線裝訂。鄭寫本無邊欄,無版心,紙高232毫米,紙寬148毫米,眉欄高39毫米,地腳高19毫米。每行首字至末字174毫米,首行至末行寬102毫米。每頁8行,每行約19至23字。全書載方61首。卷首為蒲東師成子序言和方成培序言。寫本從頭至尾均為鄭梅澗一人親筆抄寫,行書字體,流暢飄逸,且有鄭梅澗的朱筆點校和墨筆眉批。
2、鄭梅澗手寫本的時間
鄭梅澗手寫本為《靈藥秘方》的最早版本,首先,從序言題署分析:鄭寫本《靈藥秘方·方序》題署“清和月歙方成培仰松甫題于廣陵寓齋之遠心樓”。“清和月”即四月,“廣陵”即今揚州,說明方氏在揚州購得《靈藥秘方》并于是年四月在購書地作序。方氏返里后,鑒于方成培與鄭梅澗的親密關系,鄭梅澗當很快得到《靈藥秘方》。裘本《靈藥秘方·方序》題署“天都方成培仰松氏題”。提示鄭寫本時間在前,裘本時間在后。
另:“天都”為歙縣黃山天都峰,新安醫(yī)家程國彭信奉道教,其《醫(yī)學心悟·序》題“雍正十年孟春月吉旦天都普明子程國彭鐘齡自序”,方成培亦信奉道教,自號岫云山人,是否歙地信奉道教者,均題署“天都”,尚待考。
其次,從序言內(nèi)容分析:鄭寫本、裘本《靈藥秘方·方序》內(nèi)容差異不大,但鄭寫本《靈藥秘方·方序》序末云:“吾鄉(xiāng)道士方自然者,自幼云游,足跡半天下,年六十乃歸新安,其為人貪利,好大言??N紳及無識者多師之。余一見即知其為妄人,然其外科極精,嘗以九轉(zhuǎn)靈砂丹售人,價至萬千換、百換,云能治百病,多服可長生,富人爭購之。救危急癥,良多奇驗,而無病者服之,始若難得力,經(jīng)受其害著。金石性驃悍,非可常服,此非靈砂丹之過,而服者之過也。其方秘惜過甚,誓不傳于人,今亦載此書中,足證此書之寶也。手為裝訂而識之如此。”此段文字為1779年方氏以善價購《靈藥秘方》后,認為“此書之寶”,為之作序,并手為裝訂時所寫。1783年,方氏在付諸剞劂前,修訂《序言》,將此段繁冗內(nèi)容刪除,故裘本《靈藥秘方·方序》序末云:“以一兩為奇兩,三錢為仁淺之類,惟恐人知,余細玩得其意而改正焉。因嘆此書有裨于世而知之者絕少,癸卯(1783年)夏,五來游漢皋,以示汪生圯公,圯公欣然為付諸剞氏,又輯同人屢驗之方為一卷,附諸后,以廣其傳。其利濟之心有足多者,弁言于簡端?!编崒懕拘蚰o此段文字??计湓?,此段內(nèi)容當是方氏付諸剞劂前,在漢皋(漢口)修訂《序言》時所加。
3、??濒帽尽鹅`藥秘方》的珍貴古醫(yī)籍文獻
鄭梅澗手寫本為《靈藥秘方》全本,該本保存完好,無脫頁和殘缺,是??濒帽狙?、脫、倒、訛和錯簡的珍貴古醫(yī)籍文獻。如《靈藥秘方》上、下卷中均有“回生散”一方,內(nèi)容相同,上、下卷中必有一方為衍文,而何者為衍文,涉及《靈藥秘方》師承方源研究,校之鄭寫本,“回生散”載于“第二方陰六賢散”之后,可知裘本《靈藥秘方》下卷“回生散”為衍文。又如,《靈藥秘方》下卷“郁金至寶起危散拔死靈丹”用法云:“另配沒藥”,易誤理解為配合中藥“沒藥”同用,引起歧義;鄭寫本為“另配后藥”,即必須與后“配藥法”方劑同用,古人行書繁體“后”與“沒”相似,當是剞劂時所誤。再如裘本《靈藥秘方·方序》為殘缺的脫文,用鄭寫本可以補遺其脫文。
4、補遺裘本《靈藥秘方·方序》殘缺脫文
裘本《靈藥秘方·方序》開篇內(nèi)容殘缺,開篇為:“(上殘)廢也。但古今來方士口口相傳,不肯輕泄,……”。根據(jù)鄭寫本《靈藥秘方·方序》,裘本當補殘缺脫文為:“余嘗謂醫(yī)之用藥,有正有奇,《靈》、《素》、長沙,張、劉、朱、李,大家方論,譬則王者之師,堂堂正正,或千羽而格苗,或前歌而后舞,然教民七年,師行三千,所謂王道無近功者,非耶!至于敵人變詐百出,亦有時而然,正之所能勝則用奇尚焉,故方士所傳靈藥諸秘方,此實教外之別傳,兵家之行詭道,其勝敵有速于用正,雖不可以為常,而知醫(yī)者不可廢也。”
鄭梅澗手寫本的學術價值
1、鄭梅澗的朱筆點校和墨筆眉批的學術價值
鄭寫本《靈藥秘方》有鄭梅澗的朱筆點校和墨筆眉批。將鄭梅澗朱筆句讀與“三三醫(yī)書整理委員會”的標點相比較,發(fā)現(xiàn)后者的一些誤讀,鄭梅澗朱筆點校為正確理解《靈藥秘方》原文提供了幫助;墨筆眉批反映了鄭梅澗的臨床心得和學術思想,尚待進一步整理研究。
2、確定《靈藥秘方》的師承方源
鄭梅澗手寫本接近原書方劑排列順序,可以大體確定《靈藥秘方》的師承方源。鄭寫本《靈藥秘方》所載的某某所授方后,均有:“以上(數(shù))方,某某所授,一氣呵成”,且下一方劑多換頁另抄。承傳或抄寫時的“一氣呵成”,提示“以上(數(shù))方”為同一老師所授,方成培在訂稿時,將“一氣呵成”刪去,剞劂氏又將下一方劑緊接上文,給確定《靈藥秘方》的師承方源造成困難。結合鄭寫本比較研究,可以大體確定蒲東師成子《靈藥心方》的師授人及方劑。
經(jīng)初步比較研究,蒲東師成子《靈藥秘方》的師授至少有6人,其師授人及方劑是:①沈陽正然老師所授2方:五氣朝元丹,九轉(zhuǎn)靈砂丹。②一人所授10方(見上卷,方略)。③山西超師、金陵佴先生二人所授15方:三花聚頂?shù)ぃ∩?,真元會合丹,仙靈白雪餅,天月間來丹,回生丹,發(fā)背疔瘡雙蛾對口方,百毒瘡陽物爛下可保重生方,梅花點舌丹,十寶丹,太保減巢丹,柱下遺佩丹,神仙一剪梅(陽丹法、陰丹法,為無為真人流傳),實寶丹,靈藥方。④陜西楊先生所授十一方:九轉(zhuǎn)靈丹,小九轉(zhuǎn)靈丹,痔漏退管生肌丹,又方,末藥方,釣疬丹,七仙丹,生肌散,釣疬退管生肌丹,荔奴丹,一點消神方,紅粉霜丹。
3、裘本、鄭寫本《靈藥秘方》載方比較研究
《靈藥秘方》除制藥法外,裘本載方57首,鄭寫本載方61首。兩版本方藥基本相同者50首。其差異為①裘本57方中重復1首:下卷“回生散”(為衍文),②有方無方名1首:仙靈白雪餅。③裘本有、鄭寫本無2首:二轉(zhuǎn)杏林丹(與鄭寫本杏林遺跡丹略有不同),千全白雪丹。④裘本還將鄭寫本1方分為數(shù)方,如將鄭寫本1方(痔漏退管丹)裘本分為2方(痔漏退管丹,末藥方)。鄭寫本1方(郁金至寶起危散拔死靈丹)裘本分為3方(郁金至寶起危散拔死靈丹,配藥法,煎藥方)⑤鄭寫本有、裘本無的方劑11首:拔管藥,杏林遺跡丹(與二轉(zhuǎn)杏林丹略有不同),黑靈藥,楊梅結毒靈丹,升打靈藥,神異丹,化毒丹,結毒丹,附升粉霜丹,小牛黃丸,升紅霜粉。該11首方劑多位于鄭寫本《靈藥秘方》書末。
4、了解方氏對《靈藥秘方》的心悟
比較鄭寫本、裘本,發(fā)現(xiàn)裘本部分方劑的方藥制法、適應癥等文字有所變動。此當為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四月至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夏之間,方成培在對《靈藥秘方》的方藥制法、適應癥及療效進行實踐后,對《靈藥秘方》作了修訂,故裘本為方成培修訂《靈藥秘方》的定本。將鄭寫本與裘本進行比較研究,可以了解方氏對《靈藥秘方》方藥制法、適應癥及療效的心得和經(jīng)驗。
參考文獻
[1]鄭日新.方成培與鄭氏喉科[J].中華醫(yī)史雜志,1994,24(3):175-177.
[2]鄭日新.新安醫(yī)家方成培傳略[J].安徽中醫(yī)學院學報,1994,2:12-14.
[3]洪芳度.鄭梅澗父子及其著作考略——兼談養(yǎng)陰清肺湯的創(chuàng)制者[J].中醫(yī)雜志,1980,21(12):58-60.
[4]三三醫(yī)書整理委員會.三三醫(yī)書·靈藥秘方[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1998,1:661-680.
安徽中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合肥,230031)鄭日新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關鍵詞:《靈藥秘方》鄭梅澗 方成培 中醫(yī)喉科
摘要:鄭梅澗為清代喉科名醫(yī),其手寫本《靈藥秘方》為蒲東方士師成子所作。本文在理清《靈藥秘方》手寫本的由來的基礎上,對其版本學價值和學術價值作了初步探討。
中醫(yī)古籍《靈藥秘方》見于紹興裘慶元《三三醫(yī)書》第三集,刊于1924年。題署“蒲東師成子書,古歙方成培訂,紹興裘慶元刊”。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于1998年出版了簡體標點橫排本。
《靈藥秘方》為蒲東方士師成子于康熙初年所作,書中記載道家治病所用丸散丹劑方藥的適應病癥、制藥、用藥方法。道家治病所用丸散丹劑經(jīng)過長期臨床檢驗,有其科學性和特異性,道家多珍秘而不外傳,故此是中醫(yī)學寶庫中值得深入發(fā)掘的一個領域。筆者家藏鄭梅澗于清乾隆年間的手寫本《靈藥秘方》,茲就其學術價值作初步研究如次。
鄭梅澗、方成培及與《靈藥秘方》的關系
鄭梅澗(1127~1787年),名宏綱,字紀原,號梅澗,安徽歙縣鄭村人,清代喉科名醫(yī)。世醫(yī)出身,為家傳醫(yī)學第七代傳人[1]。著有《精選喉科秘要良方》、《重樓玉鑰》、《余醫(yī)語》、《痘疹正傳》。
方成培(1735~1808年),字仰松,又字觀,號岫云,安徽歙縣環(huán)山人。方成培為清季杰出曲藝家、新安醫(yī)家。方成培出生在一個儒、醫(yī)家庭,醫(yī)學傳承當在三世以上。方幼年體弱多病,“日在藥里間”。童年就在父兄指導下閉戶習醫(yī),博覽群書,廣泛投師[2]。方成培與鄭氏喉科過從甚密:方氏謂與鄭梅澗有“針芥之投”,鄭梅澗將家傳喉科秘術悉數(shù)傳方成培[1]。方成培于乾隆戊子(1768年)為《重樓玉鑰》作序[3],鄭梅澗著《重樓玉鑰》中收載方成培家藏秘方“秘授甘露飲”等方劑,可見方鄭二人相交莫逆,其關系勝于“至親密友”[1],非虛語也。
從《靈藥秘方·方序》[4]可知,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三月十八日,方成培偶于揚州故紙堆中見到《靈藥秘方》,該書為蒲東方士師成子于康熙戊戌(1718年)所作,系孤本,方以善價購得,并為之作序。從方的序言來看,是書不乏應驗效方,但師成子秘惜過甚,“方中分兩皆為隱語,不肯明言”,考方中所用藥味每每峻猛之品,如無分兩,“雖存亦無用矣”。同年四月(清和月),方于廣陵寓齋之遠心樓,細細玩味道中隱語,解得其意,標明分兩,使之有應用價值。自揚州返里后,方成培將《靈藥秘方》與鄭梅澗過閱,鄭梅澗愛不釋手,遂親筆錄之(即鄭梅澗手寫本,以下簡稱鄭寫本)。1783年夏,方氏五游漢皋(漢口),以《靈藥秘方》示汪生圯公,圯公欣然為付諸剞劂,又輯同人屢驗之方為一卷,附諸后,以廣其傳。此即裘慶元《三三醫(yī)書》本(以下簡稱裘本)。
鄭梅澗手寫本的版本學價值
1、鄭梅澗手寫本款識概況
鄭梅澗手寫本《靈藥秘方》為家中世傳秘本,雖年湮代遠,兵連禍結,寫本在歷代先輩的精心呵護下,仍保存完好。寫本一卷,60頁,厚約10毫米,采用針眼絲線裝訂。鄭寫本無邊欄,無版心,紙高232毫米,紙寬148毫米,眉欄高39毫米,地腳高19毫米。每行首字至末字174毫米,首行至末行寬102毫米。每頁8行,每行約19至23字。全書載方61首。卷首為蒲東師成子序言和方成培序言。寫本從頭至尾均為鄭梅澗一人親筆抄寫,行書字體,流暢飄逸,且有鄭梅澗的朱筆點校和墨筆眉批。
2、鄭梅澗手寫本的時間
鄭梅澗手寫本為《靈藥秘方》的最早版本,首先,從序言題署分析:鄭寫本《靈藥秘方·方序》題署“清和月歙方成培仰松甫題于廣陵寓齋之遠心樓”。“清和月”即四月,“廣陵”即今揚州,說明方氏在揚州購得《靈藥秘方》并于是年四月在購書地作序。方氏返里后,鑒于方成培與鄭梅澗的親密關系,鄭梅澗當很快得到《靈藥秘方》。裘本《靈藥秘方·方序》題署“天都方成培仰松氏題”。提示鄭寫本時間在前,裘本時間在后。
另:“天都”為歙縣黃山天都峰,新安醫(yī)家程國彭信奉道教,其《醫(yī)學心悟·序》題“雍正十年孟春月吉旦天都普明子程國彭鐘齡自序”,方成培亦信奉道教,自號岫云山人,是否歙地信奉道教者,均題署“天都”,尚待考。
其次,從序言內(nèi)容分析:鄭寫本、裘本《靈藥秘方·方序》內(nèi)容差異不大,但鄭寫本《靈藥秘方·方序》序末云:“吾鄉(xiāng)道士方自然者,自幼云游,足跡半天下,年六十乃歸新安,其為人貪利,好大言??N紳及無識者多師之。余一見即知其為妄人,然其外科極精,嘗以九轉(zhuǎn)靈砂丹售人,價至萬千換、百換,云能治百病,多服可長生,富人爭購之。救危急癥,良多奇驗,而無病者服之,始若難得力,經(jīng)受其害著。金石性驃悍,非可常服,此非靈砂丹之過,而服者之過也。其方秘惜過甚,誓不傳于人,今亦載此書中,足證此書之寶也。手為裝訂而識之如此。”此段文字為1779年方氏以善價購《靈藥秘方》后,認為“此書之寶”,為之作序,并手為裝訂時所寫。1783年,方氏在付諸剞劂前,修訂《序言》,將此段繁冗內(nèi)容刪除,故裘本《靈藥秘方·方序》序末云:“以一兩為奇兩,三錢為仁淺之類,惟恐人知,余細玩得其意而改正焉。因嘆此書有裨于世而知之者絕少,癸卯(1783年)夏,五來游漢皋,以示汪生圯公,圯公欣然為付諸剞氏,又輯同人屢驗之方為一卷,附諸后,以廣其傳。其利濟之心有足多者,弁言于簡端?!编崒懕拘蚰o此段文字??计湓?,此段內(nèi)容當是方氏付諸剞劂前,在漢皋(漢口)修訂《序言》時所加。
3、??濒帽尽鹅`藥秘方》的珍貴古醫(yī)籍文獻
鄭梅澗手寫本為《靈藥秘方》全本,該本保存完好,無脫頁和殘缺,是??濒帽狙?、脫、倒、訛和錯簡的珍貴古醫(yī)籍文獻。如《靈藥秘方》上、下卷中均有“回生散”一方,內(nèi)容相同,上、下卷中必有一方為衍文,而何者為衍文,涉及《靈藥秘方》師承方源研究,校之鄭寫本,“回生散”載于“第二方陰六賢散”之后,可知裘本《靈藥秘方》下卷“回生散”為衍文。又如,《靈藥秘方》下卷“郁金至寶起危散拔死靈丹”用法云:“另配沒藥”,易誤理解為配合中藥“沒藥”同用,引起歧義;鄭寫本為“另配后藥”,即必須與后“配藥法”方劑同用,古人行書繁體“后”與“沒”相似,當是剞劂時所誤。再如裘本《靈藥秘方·方序》為殘缺的脫文,用鄭寫本可以補遺其脫文。
4、補遺裘本《靈藥秘方·方序》殘缺脫文
裘本《靈藥秘方·方序》開篇內(nèi)容殘缺,開篇為:“(上殘)廢也。但古今來方士口口相傳,不肯輕泄,……”。根據(jù)鄭寫本《靈藥秘方·方序》,裘本當補殘缺脫文為:“余嘗謂醫(yī)之用藥,有正有奇,《靈》、《素》、長沙,張、劉、朱、李,大家方論,譬則王者之師,堂堂正正,或千羽而格苗,或前歌而后舞,然教民七年,師行三千,所謂王道無近功者,非耶!至于敵人變詐百出,亦有時而然,正之所能勝則用奇尚焉,故方士所傳靈藥諸秘方,此實教外之別傳,兵家之行詭道,其勝敵有速于用正,雖不可以為常,而知醫(yī)者不可廢也。”
鄭梅澗手寫本的學術價值
1、鄭梅澗的朱筆點校和墨筆眉批的學術價值
鄭寫本《靈藥秘方》有鄭梅澗的朱筆點校和墨筆眉批。將鄭梅澗朱筆句讀與“三三醫(yī)書整理委員會”的標點相比較,發(fā)現(xiàn)后者的一些誤讀,鄭梅澗朱筆點校為正確理解《靈藥秘方》原文提供了幫助;墨筆眉批反映了鄭梅澗的臨床心得和學術思想,尚待進一步整理研究。
2、確定《靈藥秘方》的師承方源
鄭梅澗手寫本接近原書方劑排列順序,可以大體確定《靈藥秘方》的師承方源。鄭寫本《靈藥秘方》所載的某某所授方后,均有:“以上(數(shù))方,某某所授,一氣呵成”,且下一方劑多換頁另抄。承傳或抄寫時的“一氣呵成”,提示“以上(數(shù))方”為同一老師所授,方成培在訂稿時,將“一氣呵成”刪去,剞劂氏又將下一方劑緊接上文,給確定《靈藥秘方》的師承方源造成困難。結合鄭寫本比較研究,可以大體確定蒲東師成子《靈藥心方》的師授人及方劑。
經(jīng)初步比較研究,蒲東師成子《靈藥秘方》的師授至少有6人,其師授人及方劑是:①沈陽正然老師所授2方:五氣朝元丹,九轉(zhuǎn)靈砂丹。②一人所授10方(見上卷,方略)。③山西超師、金陵佴先生二人所授15方:三花聚頂?shù)ぃ∩?,真元會合丹,仙靈白雪餅,天月間來丹,回生丹,發(fā)背疔瘡雙蛾對口方,百毒瘡陽物爛下可保重生方,梅花點舌丹,十寶丹,太保減巢丹,柱下遺佩丹,神仙一剪梅(陽丹法、陰丹法,為無為真人流傳),實寶丹,靈藥方。④陜西楊先生所授十一方:九轉(zhuǎn)靈丹,小九轉(zhuǎn)靈丹,痔漏退管生肌丹,又方,末藥方,釣疬丹,七仙丹,生肌散,釣疬退管生肌丹,荔奴丹,一點消神方,紅粉霜丹。
3、裘本、鄭寫本《靈藥秘方》載方比較研究
《靈藥秘方》除制藥法外,裘本載方57首,鄭寫本載方61首。兩版本方藥基本相同者50首。其差異為①裘本57方中重復1首:下卷“回生散”(為衍文),②有方無方名1首:仙靈白雪餅。③裘本有、鄭寫本無2首:二轉(zhuǎn)杏林丹(與鄭寫本杏林遺跡丹略有不同),千全白雪丹。④裘本還將鄭寫本1方分為數(shù)方,如將鄭寫本1方(痔漏退管丹)裘本分為2方(痔漏退管丹,末藥方)。鄭寫本1方(郁金至寶起危散拔死靈丹)裘本分為3方(郁金至寶起危散拔死靈丹,配藥法,煎藥方)⑤鄭寫本有、裘本無的方劑11首:拔管藥,杏林遺跡丹(與二轉(zhuǎn)杏林丹略有不同),黑靈藥,楊梅結毒靈丹,升打靈藥,神異丹,化毒丹,結毒丹,附升粉霜丹,小牛黃丸,升紅霜粉。該11首方劑多位于鄭寫本《靈藥秘方》書末。
4、了解方氏對《靈藥秘方》的心悟
比較鄭寫本、裘本,發(fā)現(xiàn)裘本部分方劑的方藥制法、適應癥等文字有所變動。此當為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四月至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夏之間,方成培在對《靈藥秘方》的方藥制法、適應癥及療效進行實踐后,對《靈藥秘方》作了修訂,故裘本為方成培修訂《靈藥秘方》的定本。將鄭寫本與裘本進行比較研究,可以了解方氏對《靈藥秘方》方藥制法、適應癥及療效的心得和經(jīng)驗。
參考文獻
[1]鄭日新.方成培與鄭氏喉科[J].中華醫(yī)史雜志,1994,24(3):175-177.
[2]鄭日新.新安醫(yī)家方成培傳略[J].安徽中醫(yī)學院學報,1994,2:12-14.
[3]洪芳度.鄭梅澗父子及其著作考略——兼談養(yǎng)陰清肺湯的創(chuàng)制者[J].中醫(yī)雜志,1980,21(12):58-60.
[4]三三醫(yī)書整理委員會.三三醫(yī)書·靈藥秘方[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1998,1:661-680.
安徽中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合肥,230031)鄭日新